中考是一直大家都的话题,名著阅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天小冬老师准备了5个问题,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名著阅读和中考的关系是什么?
名著阅读和中考的关系是什么?
再看一看他所给的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达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
第一个是《红岩》,这也是北京中考的必考篇目,这个还能说比较简单,但是第二个例子给的是《史记》里的《伯夷列传》,那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很多的孩子都能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之《伯夷列传》中伯夷和叔齐。两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对两人所表现了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体现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我们会面对各种诱惑,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节,不改初心,不受诱惑。
说到这里,我立马就想到了安徒生的《光荣荆棘路》,也想推荐你们看看。在《光荣荆棘路》里有这样一句话: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纪,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予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安。
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这篇散文写到了很多大家,像高斯、哥伦布、伽利略、圣女贞德,这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为人类进步尽自己的生命、尊严、荣誉的人们,有一个读者的书评我觉得特别好:
我想安徒生也一定是在一条光荣的、黑暗的荆棘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他自己身上背负的东西也很沉重,因为只有经历过这条路的人才知道这条路上有什么。
回过头再看,我想如果你看过这篇文章,在面对这样一张考卷,或者面对人生中荆棘一般黑暗的困境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你是怎样把它走出一个荣耀的样子的。
换个角度看,我们并不知道18年、19年你会遇到什么样的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的中考阅读是没有办法准备的。但是,你们真正要想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同学绝不可能在初中之后就停止自己的学习,对吧?
你可以去看看高考的状元们对于自己成绩的分解,有一个状元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所有的学生听总分,第一阶层亲语文,顶峰的成绩亲阅读。
孩子们,名著阅读是你答整个中考语文试卷的底子,是你去应对这样一个人生中第一场大搏杀时候的一个底色。
所以多读书不是一个戏曲性的选择,而是一个使命性的必然。那么不读书的孩子努力去读,读书的孩子我们接下来继续看这个问题,这也是很多孩子、很多家长困惑、特别困惑的问题:
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语文成绩却不好?
老师你不是说读书和成绩之间应该有一个连带的关系吗?
我们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我们的阅读心理其实是像下图这个样子的:
左右两个方面很容易理解,应试式阅读和快餐式阅读,共同点是都不用走脑子,应试式的阅读就是我们被迫无奈的,像被按着头一样,在阅读中并没有获得什么快乐可言。
快餐式阅读是挺喜欢的,而且现在的快餐式阅读可能都是在智能手机或者是在pad之类上完成的。
我们要探讨的是上下的两个,这两个也很有意思,什么叫童真式阅读?就是很多孩子小时候是很喜欢看书的,单纯所追求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但是很多同学受理解能力限制的影响,之后在这里就停下了,理解能力不到的时候,很多时候你只就能做童真式阅读,比如说我给我儿子念一本书:
警察去抓小偷,两个小偷,一个小偷被警察抓走了,另一个小偷则逃跑了,儿子就问我“妈妈什么叫另一个小偷则?”很难解释,我就说反正他跑了,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是断句的原因,但是他不懂。我在这停顿了一下,他不懂,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同学的阅读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
一本书上有小狐狸路过,旁边有一个小狗,脚伤了,躺在路边很难过,这个时候不应该帮忙吗?所以小狐狸就没帮,就要走。请问小狗这时候应该跟小狗说什么?我儿子只听懂了他要走,所以小狗应该说什么呀,小狗说再见。
难道你能说他不对吗,旁边的人要走,你不是应该说再见吗。所以说没有思考的阅读,仅仅流于文字表面的形式和内容。
最后什么是青春式阅读呢?青春式阅读是一种蓬勃的有生命力的,能够和他糅合在一起的东西。
看完了孩子们的阅读心理,我们再来看看所有人对于阅读的界定。其实就是把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分为一个金字塔形型的结构:
在这之中,最喜欢看的、完全不费劲的这种叫做舒适区,原则上来说,舒适区的书看了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只等同于童真式阅读。因为你特别喜欢特别喜欢同一个类型的书,就像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他们每一顿都吃日式的小火锅。但各种东西都吃,营养才能丰富,而单纯只吃一样东西,就只是单纯增加脂肪了。
我们把在这个之上的另外一类拓展的书目叫做伸长区的书目。再往上就是一些可能对人非常有价值的、但你不愿意读的书,这种叫恐惧区。
知道了这三个分区以后,再来看一下学生的阅读维度,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看一下符合不符合:
给你一张这样的图表,你能不能对对自己的读书层级进行界定。如果全部都是卡通漫画,那你的伸长区可能只涉及到了一点点的科技和文学。
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她对于文学功能的解释是这样:
文学的功能,是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树干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没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地存在着,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龙应台《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也就是说,任何所有看到的东西,不只是表面所有那么简单。比如说:
当你问一个人,你没事吧?
“我没事我没事”。
那他一定有事。
“你没事吧?”
“啊?没事啊,我有什么事”?
这才是真的没事。
所有表层语言的意思,是不是背后还藏着小小的喜悦、更多的隐衷、难以表达的苦涩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读了很多书,你的语文成绩还不好,我想无外乎是两个问题:
第一,你读的书是有问题的,一般来说我根本不把娱乐杂志、漫画和校园文学这类的称之为书。
第二个除了读的书之外。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特别喜欢看散文,老师我就喜欢看小说,为什么看了这些还不行,很有可能是因为你读书的方式有问题。
读书,到底该读出什么?
就是说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读书才有价值?
首先是汲取,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对那些读书很困难的孩子来说,能够读出好的句子,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所以我们读书首先应该读的是那些入心入肺的的好句子。就是千万别读完了以后,“他写的真好!”“什么好?”“额……”
就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来看,你读的时候,至少要能读出来这些句子好句子,比如说第十七章:
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
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这样的话,是穿插在小说的情节里出现的,但它就像人生的箴言一样让人警醒。
那怎么样才能辨识这句话是箴言。是你在看情节的过程中,他突然抛给你一个睿智的人生哲理,而这个道理又反过来帮助你理解情节。同时更能让你看懂你所应对的生活。
那么除了这些入心入肺入脑子的好句之外,看书还有其他的益处吗?
首先要跟大家说的是,阅读是有策略的,举个例子,你知不知道这段话的出处: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看出来了吗?《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么从这么一小段你能看出什么?如果你真的想把它看出更多的层次,看的更深,看出一点别人所想像不到的东西,你的读书就是真正有用的:
你有没有把它图像化?所有好的文字,一定是可以给人以具象的图画的。
你有没有自我提问:这个小孩子遇到了什么?天这么冷,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穿着一双大大的鞋(大到抢鞋的小男孩以为可以给婴儿当摇篮的鞋),你能不能想象出来?
还有就是预测,一个惊慌失措的、在寒冷的夜里光着脚跑在街上的小女孩,她下面的命运会怎么样。你能不能按照作者在这里设定的这样一个情境去想。
当一个孩子看到文字忍不住地浮想联翩的时候,这就是文字给予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力量。
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大家最想问的:
“读不进去书怎么办?”
我之前给过同学们一个建议,就是定时定量地阅读,每天读20分钟或者每天读20页,但又有同学说书能留住我的人,但它留不住我的心。
读书读不进去怎么办?回到我们今天的题目“名著阅读”,说到名著阅读我们好像一开始在心里就有了一个隔开的界定,就是我们一说到名著阅读,就是那特别经典的几部书,所以我现在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范围拉大一些,是不是要来重新界定一下我们要读的名著到底是什么。
人这一辈子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不愿意但是也必须面对的。作为学生来讲,你必须要有两项兼顾,一个是提升语文成绩,一个是提升语文的素养。所以我经常建议学生要做到这四点:
尽量真读
绝对行动
内外夹攻
合力共赢
尽量真读: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你只能亲身去做这件事情,即使是逼着自己。
绝对行动:很多同学会制定阅读计划,但是买回一大摞书之后一定要去做。每天像吃饭睡觉一样强制要求自己,定时定量,一定要做到。
内外夹攻:内就是你要有一颗爱读书、能读书的心。外就是一些外在的,能够逼迫自己把书读下去的方法,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出声,一种是动笔。
最后一部分内容我们来聊一聊分享的书目,一个是中考系列指定的必读书,一个是非中考系列乐活自选书。
第一个中考系列我给大家写了四个层级,咬紧牙关,形式多样,熟记内容,制作感怀。
首先你一定要逼着自己把书读下去,出声读,用耳听,做摘抄,找乐趣,看书评,这些都可以,但你一定要读。
用耳听:有的孩子听一遍内容就就记住了,那他就是听觉型的接受者。喜马拉雅读书,樊登读书会……现在有大量像这样的APP,,都在做讲书、读书的活动,都可以为你所用。
出声读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当我们出声去读某一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自己是最大的获益者。这也是除了摘抄之外我最推荐的一种方法。
再说到摘抄和制作感怀,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很多想法会变得成熟。比如,不是所有妥协都是失败,有时候妥协是为了更大的坚持。在看书过程中有类似这样的想法都可以作为你的感怀记录下来。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展示一个同学的读书笔记:
读的内容是《三国演义》,第一部分是这一回的内容概括,第二部分是自己描绘的人物关系图,第三个是感受,虽然写的比较生硬,但他很认真。其实为想而想,也是制作感怀的一种。
很多时候看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有抑制不住想跟别人讲的冲动,那个时候就是发自肺腑的,真心的、澎湃而出的感怀。但当你看了无感的东西,又必须面对的时候,你就不妨逼着自己,像在考场上写作文一样把它写下来,这也是有价值的。等你真正上考场的时候,这些积累就会厚积薄发了。
如果你想让你的成长路上,让你的精神里面多一些坚硬、硬朗的东西,那么名人传记是很不错的选择。《乔布斯传》《乔丹传》相对好读一些,《拿破仑传》是块硬骨头,看下来可能需要比较大的决心。女孩子可以读读《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永安百货的三小姐,出生在富人之家娇滴滴的小姐,怎么在文革的时候咬紧牙关过自己的生活。
一本传记里,其实它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当你真正看懂了这个人这本书,也就能从里面汲取到很多的的力量。
所以我的建议是,每个学期你可以从这六个系列中选读三个不同系列,读三本书。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同学真的不多。
所以谁说阅读仅仅只是来获取分数的,它以后也许真的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真的能够给你创造财富。
而如果我们就只盯在这一张纸上,我们的路子未免也显得太简单了,所以李老师还想跟大家说,就是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能读书者得未来”。不管你以后做什么,无论是《见字如面》这样的综艺,或者是动漫、游戏,都需要你作为一个有底子、有思想的人,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阅读来获得。
最后,把今天小冬老师在路上看到的一句话送给你们,“阅读造就生命,阅读造就生活”,坚持下去,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喜欢到迷恋,不要害怕阅读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中考名著一直深受大家的重视,连语文组专家都说,孩子再不阅读,连卷子都做不完!!所以趁着寒假有时间,小冬老师邀请你和孩子加入,不断提升自己,快和我们一起读书吧!
如何进群:
赶紧扫描下方图片的“”或者点击“阅读原文”进群读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群学习!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