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年2月13日生)现代作家
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年,出版《人在欧洲》。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大儿子的通信集,在这本书里,她不是作家,不是学者,不是政客,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
因为工作离和儿子分隔多年,某一天突然发现小时候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的可爱的儿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独立冷静陌生的个体,即使强硬如龙应台,也不例外的会感到慌乱。
她试图和儿子沟通但却屡战屡败:“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我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只是限于越洋电话,交流也是如此的贫乏:“吃了吗?睡得好吗?天冷,记得多穿衣服。”有时候既是放假待在一起,也是相对无言,母亲拳拳之心,儿子却是青春期的反叛,喜欢无拘无束。虽尽在咫尺,却心隔天涯。
虽然无法沟通并不妨碍母子之间的亲情,也不妨碍安德烈爱他的妈妈。但是龙应台却不这么想:“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她怀有强烈的远望,想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安德烈——她的长大的孩子。
于是龙应台想到个办法——和儿子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绝不能半途而废。没想到龙应台把想法告知儿子安德烈后,儿子居然爽快的答应了。于是就有了这些集结成册的文章。
通信,是个很棒的方法。它可以让你倾吐心声而没有面对面这么难为情,亲人之间尤其如此。而且很多话题放在平时的母子对话里面,也许是不会涉及的。人生、道德、理想、个人感悟等等几乎什么都可以在书信里面畅所欲言。
他们母子在书信里面漫谈了各种东西: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历史和归属感、文化道德、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朋友的相处、工作学习的意义……话题漫无边界,但是母子两人却因为这些探讨内心越走越近。时代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差距,或许都促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可龙应台使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重新了走近她的孩子。
精彩推荐
你会不会花钱,孩子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那些爱“臭美”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长大了就懂事了?”这句话教歪了不少孩子!
●本文由“新锐作文”授权转载(淘珠教育团队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之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