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蓝,天是蓝,光的三原色也是蓝。蓝,原本只是一丛丛蓝草,萃出青色,染成身上穿的衣,足下行的履,却在加了一个蔚字后,成了捉摸不住的湛湛晴空。
蔚蓝
龙应台
二十二岁的时候,一件很小的事情,影响了我日后一生的为文风格。在一封幼稚的、表达思念的情书里,我用了“蔚蓝的天空”这个词。两人会面时,这个学物理的男生问我:“你知道‘蔚蓝’的意思吗?你知道‘蔚’的意思吗?”我傻了,第一个念头,“蔚蓝”就是“蔚蓝”,还需要问吗?第二个念头……诚实地说,啊,我还真不知道“蔚”,或者“蔚蓝”,是什么意思。
他静静地说:“那么,你为什么要用你并不真正理解的字或词呢?”
我睁大眼睛瞪着他看,心想,你这家伙是在用物理学的规则诠释语言吗?宇宙万物,难道只能容许名词,不容许形容词?难道只有名词才算是真实的存在?
读外文系的我,无法回答他,譬如,“蔚”代表盛大、壮观、伟丽,《颜氏家藏尺牍》里说:“海内人文,云蒸霞蔚,鳞集京师,真千古盛事。”人文可以如霞彩满天。我也没有学问可以跟他说,那你去读《文选·西都赋》吧,里头有“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形容草木繁盛,还有,你去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吧:“其间,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绿荫浓得化不开,就是“蔚”。这原始丛林似的葳蕤蓊郁,这火烧天际似的瑰丽壮阔,全指的是一个“蓝”字,你能想象那天空蓝到多么深邃、蓝到多么彻底、多么无边无际吗?
二十二岁的我,无法回答,但是,他的质问,像留在皮肤深层的刺青,静静地跟着我长,然后成为我写作的胎记——不懂的字,不用。
怎么陆游会特别挑“蔚蓝”这个词来谈呢?而且,他认为“蔚蓝”根本就是个名词,“天”的代词,韩驹不该把它变成了形容词。
写“上有蔚蓝天”的杜甫死于七七〇年,是八世纪的人。作“水色天光共蔚蓝”的韩驹是十二世纪的人——死于一一三五年。陆游批评两人的“蔚蓝”,大约是一一九四年。我学到对“蔚蓝”不可轻率,是一九七四年。
放下书,走近窗,把窗扇用力推出,海风从窗口“簌”一下吹入,然后就听见海浪轻轻扑岸的声音。
作者简介
龙应台,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长”。
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朗读者介绍
黄馨慧,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级本科生,爱好朗诵,主持。多次主持学校各类大型活动,曾参加校级、区级朗诵及演讲比赛,作为校史馆讲解员为各级领导讲解我校校史。
微感言
难眠的龙应台在灯下读一卷《老学庵笔记》,书里的陆游执着于蔚蓝是名词还是形容词;二十二岁的龙应台写一封情书,而那个不解风情的理工男生却执着于一个不明其意的字。古与今,文学与理工因一个词奇妙地拥有了相似的轮廓,印在千年不变的蔚蓝的晴空。
猜您喜欢:
医大朗读者
科幻之声——三体
医大朗读者
人面桃花相映红
医大朗读者
春之怀古
朗读者:黄馨慧
文案:韦伊宣
配图/音频录制:张雅欣
音频后期:李宇鑫
编辑:郑博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