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才进入社会德国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进

我大三的时候第一次以交换生身份出国交流,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是:外国学生怎么看起来都那么成熟呢?虽然大家都是20出头的学生,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小孩,而欧洲学生的一言一行看起来都像大人。

这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终于等我在德国有了孩子后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我们太把孩子当孩子了,所以孩子永远长不大。

龙应台在德国长大的小儿子菲利普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华人朋友的特征?”

龙应台说没有。

菲利普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龙应台一开始没听懂儿子的意思,但他们做了个实验。

      

        

          

教授甲进来,龙应台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利普。”他们握手。

然后,甲教授对着龙应台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中文吗?”

龙应台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龙应台。

        

      

    

    

      

        

          

“十五”,龙应台答。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又看着龙应台。

龙应台说:“你问他吧。”

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利普。但是没说几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啊?”

      

        

          

这个实验发生了之后,龙应台也对这个现象变得敏感了。她在香港陪刚来香港的儿子去看医生时,两人一起进去,儿子坐在医生对面,龙应台在一旁站着。

医生看了一眼她儿子,然后抬头问龙应台:“他哪里不舒服?”

龙赶忙说:“请你问他。”

          

那时,龙应台的儿子已经二十岁了。在德国,眼前再小的孩子大人也会蹲下来直接与孩子对话。

      

        

          

又有一次,菲利普和妈妈龙应台,还有一大帮家人聚会。大家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海。过了一阵子,龙应台听见一旁舅妈问她读大学的女儿咪咪:“要不要上厕所?”

龙也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

        

      

    

    

      

        

          

结果菲利普从英文杂志里抬眼恕她:“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

          

龙不理他,径自去了。回来之后,菲利普还不放过妈妈,说:“妈,咪咪二十岁了,为什么她妈还要问她上不上厕所?”

因为在中国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啊!已经三十岁的朱晓东在杀妻藏冰柜三个月后,他的妈妈还为儿子开脱:“他也是小孩,也没经历过什么事情。”

那么请问朱妈妈,你儿子多少岁才算长大呢?!

        

      

    

中文语境里有个词汇叫“进入社会”,通常指的是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后,而在“进入社会”之前,孩子的人生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和考试,其他的都可以等到进入社会后再学。

英语和德语里都没有“进入社会”这种说法。其实,人是社会性动物,本来一出生就生活在社会中了,哪里要等到大学毕业后才进入社会?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与“社会”隔绝呢?

儿童社会化要趁早

在德国,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进行社会化,培养一个举止得体、独立、能适应社会的人。

离开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进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不懂分享、一言不合就打人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礼貌用语与行为,学习理解他人感受和合作,培养规则意识,管理人际关系,学着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进入社会不是“大人的事”,而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基本能力。

在悠悠所在的德国幼儿园入口处,贴着一张“聪明狐狸”的活动表。“聪明狐狸”是幼儿园中即将进入小学的5岁以上孩子为自己起的称号。不同于其他孩子,德国幼儿园为“聪明狐狸”准备了许多幼衔小活动——只是,这些幼衔小活动,既不教算术英语,也不是写字认字,而是一系列社会活动,帮助孩子认识社会,进入社会。

悠悠的幼儿园实拍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是:

表演马戏(是表演,不是参观!)

了解新媒体(主题:健康饮食)

参观消防站

参观图书馆

医院(戳《孩子害怕看病就医?德国人想出了令人佩服的办法!》)

参观警察局

参观银行

参观面包房

另外还有一些空缺的档期暂时没有定下来。

培养权利意识

德国的幼衔小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了解社会上各种机构的职责和社会的运转机制。

警察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需要警察?何时该向警察求助?消防员是怎么工作的?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媒体获取有用信息?如何在图书馆借书还书?图书馆里除了书,还有什么?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什么?如何去看病?如何拿药?银行是干什么的?钱为什么要存在银行?取款机里刷刷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吃的面包是怎么做出来的?

每参观一个机构,都会配有专业人员讲解,让孩子明白遇到某个问题时,该去找谁解决,可以通过什么合法途径解决。在教会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更让孩子懂得如何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每个人对社会既有义务,也有权利。

其实权利意识也是穷人与富人孩子的一个重大差别。我曾在《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育儿方式对比,你属于哪一层?》写过,中产阶级的孩子自信,权利意识强烈,在学校权威面前不卑不亢,将老师视为服务者的角色,有以理据争的协商能力,懂得在规则内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利;而工人阶级的孩子在学校权威面前则表现出畏畏缩缩,无条件服从,受了委屈也不吱声。他们连自己有哪些权利都不知道,就更别谈主动为自己争取权利了。

遇到问题,找爸爸妈妈求助固然没错,但我们还需让孩子学到,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什么。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

在中国,孩子打了人,通常是家长连连道歉。悠悠在德国打了人,我曾经也习惯性地向被打孩子的父母道歉,可是那些德国父母却觉得奇怪:“孩子打了人,为什么是你道歉?”

我渐渐发现,悠悠在德国被打了,德国父母会立刻教育自己的孩子向悠悠道歉,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向我和悠悠道歉。一开始我还觉得有些不开心,但后来见识得多了我也释然了。

原来在德国父母眼里,孩子犯下的错,就应该由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父母不能动不动出面替孩子道歉,做了孩子本该做的事。

我老公说他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磨蹭经常迟到。他的妈妈开车送他和他妹妹一起去学校,因为哥哥的磨蹭导致妹妹也一起迟到,妹妹也受到了老师的处罚。为此,我婆婆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妹妹的老师:

“妹妹Julia每天必须和哥哥坐同一辆车去学校,Julia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准备完毕,她是为了等磨蹭的哥哥才迟到的。所以,Julia没有错,请老师不要处罚她,该受处罚的是她哥哥。”

老公轻描淡写地说起这件事,却让我对德国父母的思维方式目瞪口呆。在中国,孩子如果迟到,连我自己都会觉得是父母的责任(至少是一部分责任),谁会认为那只是孩子的责任?还能淡定地写信给老师要求不处罚妹妹只处罚哥哥,却丝毫不提父母本身?

这充分说明,在德国人看来,孩子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上了小学的孩子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按时上学这种事应该完全由孩子自己做到,不再需要父母帮忙。因此,迟到了老师不会怪罪到父母头上,该承担后果的有且只有孩子自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化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不要等到“长大以后”才教。要知道,我们给孩子长大的机会,TA才会真正长大!

如果喜欢,请转发朋友圈,谢谢!

作者: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zz/2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