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龙应台所有父母必

龙应台

不曾出席过同学会的我,今天去了小学同学会。56岁的我,想看看当年12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是年。

1月18日,纽约宣布了建筑世贸中心双子大楼的具体计划。

1月21日,有湖口“兵变”。

5月3日,台湾第一条快速公路完工通车,以刚刚过世的 命名。

6月12日,曼德拉被判无期徒刑。受审时,他在法庭上演讲:“我愿从容就义。”

10月1日,世界第一条高铁,东京大阪间的新干线,开始通车。同时,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东京面对国际。

10月5日,64个东德人利用挖掘的地道逃亡西德。

10月16日,中国第一次试爆原子弹成功。

12月10日,马丁.路德.金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12月11日,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发表演讲。

那一年,我们12岁,我们的父亲们平均寿命是64岁,母亲们是69岁。

乡下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学校外面有野溪,被浓密的热带植物沿岸覆盖,莓果的香甜气息混在空气里,令人充满莫名的幸福感。溪水清澈如许,赤足其中,低头便可见透明的细虾和黑油油的蝌蚪在石头间游走。羽毛艳丽的大鸟在蓊郁的树丛里忽隐忽现,发出老而神秘的叫声。野草黏在头发里,带着一身泥土气,提着鞋,裤脚半卷,走进学校,先远远看见教室外一排凤凰木,在七月的暑气里,满树红花,一片斑斓。蝉,开始鸣起。

进入教室坐下,国语老师慢悠悠地教诗。念诗时,他晃着脑袋,就像古时候的书院山长。他谈做人的道理,因为,那是个有“座右铭”的时代:我们的书桌都有一张透明的玻璃,玻璃下面压着对自己的提醒、勉励、期许。我们的日记本里,每隔几页就有一张人生格言语录。作文课,常常会碰到的题目是,“我的座右铭”:助人为快乐之本。要怎么收获,便怎么耕耘。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知故我在。人生有如钓鱼,一竿在手,希望无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日事,今日毕。

讲台上的老师,用循循善诱的口吻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

56岁的我们,围着餐桌而坐,一一站起来自我介绍,因为不介绍,就认不出谁是谁。我们的眼睛暗了,头发白了,密密的皱纹自额头拉到嘴角;从12岁到56岁,中间发生了什么?

如果,在我们12岁那一年,窗外同样有火红烧天的凤凰花,溪里照样是鱼虾戏水于潺潺之间,野蛇沿着热带长青藤缓慢爬行,然后趴到石块上晒太阳,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

“孩子们,今天12岁的你们,在40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50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如果在我们12岁那年,有人跟我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对12岁的孩子们这样说话。因为,这,哪能作人生的“座右铭”呢?

(节选自龙应台《目送》)

孩子们终将很平凡,

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

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确认识他,

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推己及人,

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所有的不平凡,

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

因为平凡,

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典藏中国

赞赏

长按







































治愈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可以吃干枣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zz/3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