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近来有朋友的原创文章被无良公号盗转,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现把以前发过的文章以“原创”模式重发,看过的各位请自动忽略。最早了解到龙应台是从《女子与小人》这本自选集里:前一半是热血的女权主义胡美丽,后一半是温柔的母亲两个孩子的妈妈。一面是火,一面是水,都是龙应台。后来收集了《孩子你慢慢来》,充满母亲的甜蜜与喜悦。后来的后来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为她与儿子的疏离感到难过。再后来,了解到龙应台的离婚和安德烈一书背后的无奈,有点怅惘。龙应台在安德烈14岁菲利普10岁时,离开两个儿子回台湾任文化局长,不久就与德国丈夫离婚。四年后接了二小子菲利普去香港定居。不知道她当初是因了马英九的邀请激发了事业心,还是婚姻本身就出了问题,才会做出离开儿子投身事业的决定。也许对于女人来说,家庭和事业是永远难以调和的矛盾:“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孩子你慢慢来》 然而,四年的任期过后,她与18岁的安德烈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德国与香港之间的一万公里,还有整整一个青春期,还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了挽救和儿子的感情,她才提出合写书信专栏。三年书信往来才有了《亲爱的安德烈》。她的怅然若失在《目送》中更是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龙应台在该书序言中自称“育儿成绩平平”,是自谦,也是无奈的事实。那么,龙应台内心“育儿成绩”的标准是怎样的?也许可以在 ——《亲爱的安德烈》从这段对话来看,龙应台似乎更看重儿子的快乐。然而,出生于50年代的龙应台,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其实也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望子成龙,希望儿子不那么“平庸”,能够是个“优秀”的人。但是受过高等教育多年带来的理性思维又告诉她,孩子的快乐、意义感大于世俗上的成功。龙应台内心多么纠结矛盾啊!她心底里其实还是暗暗地把“优秀”这个标准摆在了那里。因为毋须多言,每一个孩子都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否则安德烈不会提出这样的对话。龙应台的“给河马刷牙”言论与其说是在宽慰儿子,不如说是在劝服自己。如果只是把培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儿子作为标准的话,她又何来“成绩平平”之说。身教远大于言传,龙应台自身一直追求卓越与优秀,并未能放下这世上的功与名,她的行动已经说明了她的标准。不过,龙应台育儿成绩平平也不算自谦之词,因为她在两方面的确做的不够理想。一是与儿子成年之后的关系不够理想。育儿成功的一个标准,在于子女成年后是否能与父母之间建立关心、信任和尊重的朋友关系。龙应台因为四年的缺位,错过了孩子成年之前的关键时期,在关系这一项上大大失分。不过三年的书信证明了她在努力挽救。二是婚姻的失败对育儿的负面影响。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夫妻恩爱。龙应台十分看重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也许感情上太过于白癜风的早期症状图片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