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47938.html
昨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六朝博物馆馆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胡阿祥教授做客“苏信大讲堂”,向我们讲述了古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话说,China
通常情况下大家认为,China指中国,china指瓷器,所以称呼中国的China,源于称呼瓷器的china。至于China=吃啦、昌南(北宋改景德镇)等,当然属于开玩笑或者臆想。但真是这样吗?
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
作为国家称呼的China,真实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学术史
年意大利传教士马梯尼(M.Martini,卫匡国)发表China为秦国之“秦”的见解。至今多年,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China来源于古印度梵文Cina,公元前4世纪就见于记载;Cina来源于秦,Cin是秦的对音,a是代表土地的后缀。
历史学
秦国为何称“秦”?这联系着公元前-年之间非子立国。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孝王养马,得封附庸小国。《史记·秦本纪》:非子“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文字学
秦,三人持禾,春秋循环。金文秦字。猫尾谷,别名梯牧草。巴西红木,喀麦隆大龙虾,马里河马,西班牙野兔,文莱芒果等等。
经济史
Chinese=秦人=中国人。三千年秦国史、秦朝史、秦人史。华夏或汉族本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主食,本来就是吃草的民族,真是名实相副。
人食五谷之粮
古代王朝将臣
中日关系史
音译的“支那”本无贬义。梁启超曾用笔名“支那少年”,黄兴曾编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年甲午战后日本人普遍改汉、唐称支那。郭沫若《行路难》:日本人说“支”字时“故意要把鼻头皱起来”,说“那”字时“要把鼻音拉作一个长顿”,这是典型的轻蔑神情。
佛教史
意译的“震旦”,看似义正音响、辉煌明亮,其实暗含贬义。唐朝慧琳法师:“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佛教以印度为中国,所以视我们的“中国”为东土、东国、东胜神洲。追根溯源,China涉及众多学科。而以China称中国,从地理言,显示了印度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从政治言,显示了秦朝对中国与域外的广泛影响,从文化言,显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china也确实属于古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所以这是非常高明的域外称谓。
古代印度
古代秦国疆域
Serice(赛里斯)
四大文明古国的四种主要纺织纤维材料,以蚕丝最为神秘。一方面,出于获取利润与控制贸易的目的,古代中国政府对桑、蚕种子与植桑、养蚕、缫丝、丝织技术严格保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距离遥远、中间环节(安息、贵霜、波斯等)加价严重,丝绸贸易又极为艰难;一方面,古希腊、古罗马人如痴如醉地喜欢丝绸,另一方面丝绸又价比黄金;一方面获得了稀有的丝绸,另一方面又不知道丝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所谓昂贵的才是追求的,稀有的才是向往的,无知的才是疑惑的;正是在这样的追求、向往与疑惑中,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古国既把丝绸的来源地、那遥远的东方国家称为Serice,也就是丝国,又极尽想象或锲而不舍地探寻着丝与丝国的秘密。
公元前1世纪
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ius)《博物志》: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夫人娇媛,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赛里斯人举止温厚,然少与人接触,贸易皆待他人之来,而绝不求售也……(罗马)奢侈之风,由来渐矣。至于今代,乃见凿山以求碧玉,远赴赛里斯国以取衣料。
公元2世纪
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Pausanias)《希腊纪事》: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另有他法以制之也。其法如下: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塞儿(Ser)……虫之大,约两倍于甲虫。他种性质,皆与树下结网蜘蛛相似。蜘蛛八足,该虫亦有八足。赛里斯人冬夏两季,各建专舍,以畜养之。虫所吐之物,类于细丝,缠绕其足。先用稷养之四年,至第五年,则用青芦饲之,盖为此虫最好之食物也。虫之寿仅有五年。虫食青芦过量,血多身裂,乃死。其内即丝也。
公元6世纪以后
域外称呼中国为Serice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与蚕种外流、技术泄密有关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年)时,有位曾经居住在赛里斯国的波斯人(也有印度僧人的说法),把几个蚕茧秘藏在竹制的手杖里,成功蒙混出关,来到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然后传授了罗马人养蚕取丝之法,获得了皇帝的巨额报酬。随着中国的养蚕缫丝不再神秘,使用大约千年的Serice也逐渐停用。
蚕于桑食桑
远方属于远方的人
蚕丝与丝绸扮演了中西交流的最早原始物证。所谓物质文化充当文化传播和彼此了解的先锋,大概可以看作是文化交流的一条规律;而赛里斯称谓,又正是这条规律的最好注脚。
有种说法,中国的物质文明,就是一块泥巴、一片树叶、一只虫子,泥巴烧成了瓷,树叶喂养了蚕,蚕虫吐出了丝,而瓷与丝,就在China、Serice中得到了形象、集中的体现。
时至今日
年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目标,致力于建立包括亚欧各国在内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无疑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现代重生与再度辉煌。
一带一路示意图
一带一路战略图
13世纪中叶
这些丰富多彩的域外称谓,一方面反映出长期以来中国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影响超越了中国本身的时空范围,广泛而且深刻地作用于亚欧非大陆以及东亚、东南亚海邻诸国;另一方面,在中外交通并不充分、了解途径仍较狭窄的古代,这些域外称谓能形象或准确地抓住中国的特征,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华文明。
推荐阅读
《正名中国》:“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解析中华五千年历史变迁”。
《祖国的名称》:“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广袤空间的中国,古往今来,自称众多,他称繁杂。这些伟大的自称……美妙的他称……既高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也客观反映着泱泱大国的影响、淋漓尽现了中外交通的艰难”。
正名中国
祖国的名称
推荐奥斯卡影片:闻香识女人
年公映的美国电影。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三项提名。
故事情节:失明,使退休军官弗兰克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切感悟。
香水是“魅力之衣”“看不见的华服”,通过香水你能获取许多关于她的信息:性情、品位、职业、年龄乃至内心。
推而广之,闻“名”识中国,人有姓名、字号、称呼,国有国号、名号、域外称谓,这是“中国”的“魅力之衣”、“看得见”却很少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