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这颗珠子串起了我们所有人

昨晚,“悦读时间,和谐第一声”——光阴的故事,阅读龙应台,来了不少新老朋友,大家在品聚书吧和谐店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

林雨主持中

龙应台的作品,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这三本书,讲述的又都是围绕着亲情、父母孩子,是老中青少都皆可阅读的。主持人林雨老师说,龙应台因着她的特殊经历,对待亲情的看法与常人有所不同,但她的书,是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教科书,在她的书中,我们感受到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变小。

深情阅读龙应台作品的小朋友

是的,龙应台的书,不止是在写她个人的经历,更多的是在分享亲人的相处,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同时令人思索不断。

小品阅读龙应台不过三四年,谈不上对她的作品多么的熟悉。但她的书中言总能触动到心底的深处。

第一次阅读龙应台,是她的《目送》,接着阅读的是《大江大海》。《目送》是写给渐行渐远的父母,而《大江大海》又是以母亲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回答孩子提出关于历史的问题,看到的是子女对父母历史的探寻,对自身来历的追索;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对下一代关于历史的回答。说白些是作为一个子女与一个母亲的责任。

无组织有纪律,是品聚书吧“悦读时间”的原则,人人可发言,想发言即上台

纸质书,电子书,样样方式皆可

龙应台的母亲,在风云变幻的国共战争中,离开家乡去到陌生的台湾,所以,龙应台出生在眷村,以一个眷村孩子的身份长大。当母亲年老想不起自己是谁,不断问自己是谁;当父亲生病卧床,龙应台以一个子女的身份照顾其旁,承载着父母一代颠沛流离的过去与现实的困惑。这时的子女,有谁不想去探寻那段历史呢?在探寻的过程中,又能以细致的笔触写出关于亲情的清醒认知,大概就只是龙应台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另一个身份是前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以及后来的首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辞去“文化部长”一职时,她表示,母亲明年初将跨入90岁,她决定以更多时间陪伴母亲走人生的最后一里路。“文化部”的第一里路只有一次,母亲的最后一里路,也只有一次,是人生不可错失的饮水思源报答时机。

只有深刻明白父母子女的关系,才能清醒地认知对下一代的责任。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谁不希望有这样一个母亲,以长远的眼光看到人生的可能?

共聚一堂,阅读龙应台

想到那句老套的话:多读书,读好书。

龙应台生在眷村,长在眷村,家不停地在搬,是一个永远的插班生和陌生人,但她长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野火集》里针砭时弊的青年,《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里谆谆教诲又不失温情与理智的母亲,《目送》里那个清醒的亲情认知者。

她有句话长久地触动小品的心:“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文化就是一根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成一串。”

父母子女的关系又何尝不是为一根互相理解的亲情的线串起来的呢?还记得在《亲爱的安德烈》里,一个母亲“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吗?

赞赏

长按







































白殿疯医院
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zz/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