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藏的是广州的独家记忆内含清明开

*文章开始前插播一则清明节开放公告:

「4月3日照常开馆,4月4、5日闭馆。」

了解城市建筑,不仅是认识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加深对城市认同感的过程。骑楼作为近代广州城的景观标志,它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自身的历程,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甚宽敞的廊下空间藏着的不仅是广州的记忆,也是广州人的记忆。今日就让我们重新走进这骑楼,去解读那份属于广州的城市个性。

一、中西融合的骑楼

骑楼在英文中译作“Arcade”,原意为拱廊。最早出现廊道空间的建筑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柱廊式建筑帕台农神庙。

帕台农神庙

廊道的设置最初是为了保护建筑墙面,但经过时间的演变和在殖民扩张带动的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柱廊式建筑在一些热带、亚热带国家演变成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外廊式建筑。相较于原来的柱廊式建筑,外廊式建筑的廊道拓展成生活空间,建筑立面形式也趋向华丽和富于变化。

殖民地式外廊式建筑:新加坡店屋

当你以为国内的骑楼完全源自于这种外廊式建筑时,你不知道的是,其实在商业经济发达的宋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檐廊式”建筑。檐廊即指通过屋檐的向外延伸,形成檐下空间,以方便宋代商人直接面向街道开店。由于气候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差异,这种檐廊式街道在多雨炎热的南方广为流传。

檐廊式建筑

有了本土檐廊式建筑为基础,加上明清时期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大量洋商带来了西方建筑思潮。广州人以东方传统审美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创造性吸收,在20世纪初,骑楼建筑最终得以演变形成并开始在广州出现。

二、为什么广州有那么多骑楼?

万福路骑楼街?Hunk

骑楼这种新型商住型建筑既可以遮风挡雨,又可以通过装饰考究的店面彰显店主不凡的品味,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便自然而然成为时尚传播开来。

除了商业发展需求,广州骑楼街的大规模兴建还离不开市政建设和侨商投资的推动。

年,广东省警察厅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统一采用具有岭南特色的商住结合的骑楼模式对道路及两旁房屋进行改造。这让广州成为最早制定骑楼建筑政策和法规的城市。

??????

看到这里,屏幕前的你可能会问,既然市政大规模建设骑楼,那为什么同一条街道的骑楼风格如此不统一,难道在建设的时候会针对每一栋楼出不同风格的图纸吗?

这就要说到除了市政建设,还有部分骑楼是华侨和富商投资兴建的。许多归国华侨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居住地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令建筑更具个人特色。不过也正是这些风格多元的骑楼,才造就了今日广州自成一格的魅力街景。

美国华侨陈卓平投资兴建的爱群大厦,为哥特式风格,是年至年广州最高的建筑。

万福路号属于什么风格?

万福路号?Hobin-MK

据资料考证,万福路上的骑楼风格各异,有新古典式和仿巴洛克式等,那么万福路号属于哪一种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上文提到的几种不同风格的特征:

#01.哥特式

巴黎圣母院

从左到右:肋架拱、集束柱、花窗和飞券?丹尼尔先生

哥特式建筑有高瘦的特征,经典元素有肋架拱、集束柱、花窗和飞券,代表建筑有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02.巴洛克式

意大利罗马特雷维喷泉

巴洛克式建筑结构多变,装饰较为繁琐且富丽堂皇,色彩鲜艳夺目。

#03.新古典式

法国凡尔赛宫

与巴洛克风格装饰过度不同,新古典主义建筑试图通过回归希腊罗马等纯粹的古典形式。建筑大体运用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细部却不乏精美的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理性庄重的风格。

回到我们的问题:万福路号的风格要从其建设背景说起。

年,美国归侨冼锡鸿、张椿荣、莫超福、钟振川,与澳大利亚归侨梁基、黄培和培正中学教员冯达纯等人组织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前座便设在万福路号。

万福路号一楼南华银行复原区

虽然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资料能考证其出自哪位建筑师之手,但可知的是,在-年,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受华侨资本嘉南堂和南华公司委托,设计了嘉南堂东楼(今太平南路新亚大酒店)、西楼以及南华楼(今太平南路新亚大酒店),为新古典风格。

新亚大酒店

参考新亚大酒店,万福路号同样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特征,底层采用大方雄伟的廊柱并以简洁的线条装饰,外立面装饰在如阳台、窗型等细部则细腻丰富。整体建筑粗中有细,是浑朴与典雅的完美结合。

我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希望大家在城市漫步时可以放慢脚步,在不经意略过的建筑中感受这座城市蕴含千年的文脉,也欢迎大家来到万福路号领略骑楼之美!

参考文献:广州市的骑楼及骑楼街——历史、发展与保护研究.高海鹏

*图源未标注均来源网络

撰文排版:黄晓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zz/9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