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社会批评的“龙卷风”,华文世界最锋利的一支笔。她的《野火集》,影响了不只一个时代,三十年前在台湾甫出版,便于一个月内再版24次,平均每5个人里就有2个人读过。在每一个华文地区,都成为经典。
她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既是令人动容的亲情文学,更是两代的思想交锋,坦率对话,视野弘大。
生命从不等候。年,《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出版,19封给失智母亲的家书刻画一个“时代的女儿”,一出版便横扫台湾、香港畅销书榜,成为跨代共读的范本。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湖南文艺出版社
龙应台著
年8月版
内容介绍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禁语行禅时龙应台瞬间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
作者简介
龙应台
年出生于台湾,华人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作家,以率性犀利著称。
台湾乡下的自来水厂里出生,渔村农村长大。
留学美国九年,旅居欧洲十三年,任教于香港九年。
是一支独立的笔——可以烧灼如野火,
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温润如目送。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辞官,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
二〇一五年九月担任香港大学“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至今。
二〇一七年八月移居屏东潮州镇,照顾母亲,开始乡居写作。
代表作:
《野火集》;“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最新力作——《天长地久》
编辑推荐
比死亡还要难以接受的,是不告而别。
——龙应台《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1.龙应台阔别十年,推出重磅新作。横扫台湾、香港畅销书榜,引爆华人社会热议。2.一堂学校不教的生命课,一份诚挚勇敢的生死书。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龙应台以更坦率更深情之笔,丈量爱与生命的丰厚与辽阔。3.龙应台首次尝试复调结构写作。她潜心10年,延续以往受读者欢迎的亲情主题,融入历史元素,比以往作品更有深度,视角更开阔、书写更细腻、立意更高远。4.19封给母亲的信,写满对亲情、亲子、生命、教育与岁月的思索。穿插35篇从数千件珍贵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跨度长达50年,将个人情感烙在真实历史上,写尽战争的残酷,人性之闪亮。5.装帧精美,特别典藏,让读者阅读其中,仿佛时空穿梭,体会上一代的颠沛人生。全彩四色印刷,由台湾获奖设计团队进行包装、设计。主文是信件形式,历史图文是明信片形式穿插其中。封面字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封面由作者亲自选定。7.龙应台为大陆版耗时数月,几经修改,撰写独家亲笔序。
本书目录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目录
目录序月照
女朋友出村你心里的你,几岁?生死课
卿佳不?
母兽十诫
二十六岁
永远的女生
我爱给你看
借爱勒索
天长地久
此生唯一能给的
时间是什么?
让我喋喋不休
有时
淡香紫罗兰
走路、洗碗、剥橘子
大远行
昨天抵达苏黎世
此时此刻
妈妈你老了吗?
那你六十分
本文试读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试读
女朋友
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我有两件事。
黄昏玉兰
第一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在场。
阳台上的玉兰初绽,细细的香气随风游进屋里。他坐在沙发上。
他爱开车带着你四处游山玩水,可是不断地出车祸。这一回为了闪躲,紧急刹车让坐在一旁的你撞断了手臂。于是就有了这一幕:我们三人坐在那个黄昏的客厅里,你的手臂包扎着白色纱布,凄惨地吊在胸前。你是人证,我是法官,面前坐着这个低着头的八十岁小男孩,我伸
手,说:“钥匙给我。”
他顺从地把钥匙放在我手心,然后,把准备好的行车执照放在茶几上。
完全没有抵抗。
我是个多么明白事理又有决断的女儿啊。他哪天撞死了人怎么办。交出钥匙,以后想出去玩就叫出租车,儿女出钱。
后来才知道,我是个多么自以为是、粗暴无知的下一代。你和他这一代人,一生由两个经验铸成:战争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那幸存的,即使在平安静好的岁月里,多半还带着不安全感和心灵深处幽微的伤口,对生活小心翼翼。一篮水果总是先吃烂的,吃到连好的也变成烂的;冰箱里永远存着舍不得丢弃的剩菜。我若是用心去设想一下你那一代人的情境,就应该知道,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可能愿意让出租车带着你们去四处游逛。他会斩钉截铁地说,浪费。
从玉兰花绽放的那一个黄昏开始,他基本上就不再出门。从钥匙被没收的那一个决断的下午开始,他就直线下坠,疾速衰老,奔向死亡。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只是母亲
第二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
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
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
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得孙河畔看大河结冰。
我有写信的女友,她写的信其实是一首一首美丽的诗,因为她是诗人。我有打电话的女友,因为她不会用任何电子设备沟通。她来电话时只是想说一件事:我很“闷”;她说的“闷”,叫作“寂寞”,只是才气纵横的她太骄傲,绝不说自己寂寞。有一个女友,从不跟我看电影听音乐会,但是一个月约吃一次午饭。她是我的生活家教,每次吃饭,就直截了当问我有没有问题需要指点。令人惊奇的是,她每次的指点,确实都启发了我。她外表冷酷如金属,内心又温润如白玉。
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
亲密注视
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和飞力普曾经沿着湄公河从泰北一路南漂到老挝,也曾经开车从德国到法国到意大利到瑞士,跟着世界杯足球赛一场一场地跑。和安德烈曾经用脚步去丈量京都和奈良的面积,磨破了皮,这个月我们即将启程去缅甸看佛寺,一个一个地看。
两个人的旅途意味着什么?
自由。
如果我去探视他们,他们深深陷在既有的生活规律里,脑子塞满属于他们的牵绊,再怎么殷勤,我的到访都是外来的介入,相处的每一个小时都是他们努力额外抽出的时间,再甜蜜也是负担。
两个人外出旅行,脱离了原有环境的框架,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开阔的空间。这时的朝夕陪伴,并肩看向窗外,探索人生长河上流动的风光,不论长短,都是最醇厚的相处、最专心的对待。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有一天走在维也纳街头,绿灯亮时,一抬头看见灯里的小绿人竟然是两个女人手牵手走路,两人中间一颗心。维也纳市政府想传达的是:相爱相婚的不必是“两性”,两人,就够了。
未读不回
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
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你知道吗?我爱你……”
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重·磅·预·告
龙应台读者见面会·长沙站
10月13日,《天长地久》首场大陆读者见面会惊喜落地长沙音乐厅,祖籍湖南的龙应台回到家乡,与大家聚首湘江湖畔,共读这一本生命之书。
见面会时间
年10月13日(周六)上午10:30
见面地点
长沙音乐厅·湘江大厅(长沙市开福区新河三角洲滨江文化园)
温馨提示:
1、读者见面会举办地为长沙,请外地读者谨慎报名;
2、读者见面会于10:30正式开始,9:30后可凭入场券入场,建议您于活动当天提早抵达,迟到者不得入场。
3、10岁以下儿童禁止入场;
4、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来电-、
-Theend-
书香湖南
编辑
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