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是以犀利大胆针砭时政的《野火集》出名的,但后来的系列亲情散文集使她温暖地接近更普通的大众。
《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三本散文集,是为“人生三书”,流行甚广。
说实话,我一直对这些亲子类的书不是特别感冒,觉得大多腻腻歪歪,说不了什么正经事。况且,这些书中的某些句子早已被各种引用转载,实无专门去读的必要。
《亲爱的安德烈》是偶然得之。拿到之后便不忍放下。这是一个母亲和即将18岁成人的儿子之间的对话。这个对话持续了三年,直到安德烈21岁。
有人说是作者对儿子渐行渐远的无奈的最后挣扎。但我看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坦诚和宽容以及理智。
母亲和儿子,中间隔着三十年,隔着差异巨大的东西方文化。
儿子面临成年,母亲在走向衰老。母亲没有说什么做人的大道理,也没有拿自己的优秀去强求儿子,一切对话都在两个成年人之间展开。他们聊对权威的看法,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喜好。
儿子原以为母亲不懂流行音乐,殊不知母亲为了能够和儿子对话,专门去了解POP、RB、摇滚、乡村音乐。他们聊各自的童年,也聊共同生活过的香港的咖啡馆和文化的关系。他们聊民主与政府,聊酒吧和大学生。以及对音乐剧SoundofMusic的悬殊的不同态度与其产生的原因。
是的,他们有很多不同,有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比如吸烟。但由于他们都在竭力了解对方,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爱。
当然,
母亲想永远拥抱儿子和儿子一直在渐行渐远是所有母子亲情的纠结。龙应台也不例外。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很自然地想起另一本书——刘墉的《超越全书》,和它很相像。
刘墉这个名字很熟悉,但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超越全书》也是偶然得之。得之便觉大好。和《亲爱的安德烈》一样,《超越全书》也是以信件的方式来沟通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不过前者是母子之间,后者是父子之间。
刘墉的儿子要上高中了,离家比较远。父亲恐怕地理位置的遥远造成心理距离的改变,所以用写信的方式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作为母亲,龙应台聊的世界更广阔,政治、艺术、文化、发展。作为父亲,刘墉一直在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