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分离主义特点

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分离主义特点

经过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地中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希腊城邦已经多如牛毛。在小亚细亚一带,古希腊人在居住地建筑城墙以自卫;而在希腊本土,通常只有一个设防的卫城,一旦城外发生意外情况,居民可直接撤入卫城。

这种微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体,为古希腊人提供了基本的自由权利和生活安全感。虽然殖民城邦之间因为利害关系也时常发生冲突,但在希波战争之前,希腊各城邦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相互的独立性,互不侵犯。早期城邦社会中的希腊人对于“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十分陌生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的那样,他认为理想的国家就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这恰好与“城邦”相契合。希腊人对建立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繁盛的政治帝国缺乏兴趣,甚至毫无概念。这种坚持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坚持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成为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古代的国家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只有成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国家。然而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早期却在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且殖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个地域狭小、奉行“小国寡民”制度的独立城邦。这些城邦的特点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与东方(如埃及、波斯等)那种大国形态迥然不同。

古希腊的海外殖民活动与近代的殖民活动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近代的殖民活动,殖民地与其宗主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古希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方面是互相独立的。一个殖民城邦一旦建立,很快便脱离母邦的控制,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子邦。

希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母邦与子邦之间相对独立的状况。希腊到处被山脉或水域阻隔,桥梁很少,道路不通。海洋虽是个敞开的世界,但通过它建立的只是商业上的往来,而非政治上的联系。而商业往来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争夺商业利益而彼此争斗。这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分歧,导致各个城邦呈现一种彼此分离的状态。

城邦之间唯一的纽带便是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语言等。虽然不同的子邦也会有“地区不同,风俗迥异”的情况,但各子邦却有共同信奉的神灵和英雄。正是这种文化特性以及彼此的文化联系,最终促使希腊城邦文明形成。

希腊城邦不仅面积狭小,公民人数也不多,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之间。即使是雅典这样的大城邦,在最为繁盛的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公民人口也只有4万多。

城邦制度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观念,比如古希腊城邦时代后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提到,如果一个城邦的公民人数超过了10万人,那么这个城邦就不再是城邦,而是一个帝国了。可见,这种小国寡民的政治模式对当时人们的观念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城邦中的希腊人将个人与城邦很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他们认为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天地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自己就是享有各种自由权利的国民。因此,他们的意识中一直没有东方大国的民众对国家的那种渺茫、抽象的概念,当然,也没有对君主的畏惧以及对疆域广阔的大帝国的向往。而且一个城邦也只有几千、几万个公民,根本不具备征服他人、建立大帝国的力量和条件。所以,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应该就是希腊人当时普遍的梦想。

希腊是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喜欢活在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世界中。而罗马人恰好相反,他们喜欢开疆拓土,希望获取大量财富、统治更多公民、设立法律、完善政治制度、建立罗马统治下的帝国。可见,罗马是一个俯抱大地的民族。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两个民族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编选自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书

赵林

希腊本土城邦文明的崛起

赵林

古希腊城邦辉煌的殖民拓展

赵林

西方各国语言的源头

欢迎订阅转发

鼓励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10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