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何处是清风,且听书林吟唱陈一蔚名师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大暑之后,琉璃炽火,素荷雅香,柳翠蝉鸣。人们或外出旅游,或居家避暑,生活在时钟的光影中成为了回忆。假期即将过半,还有一群人在文山上揽翠,在书林中听松,好不惬意快活。接下来,一起来欣赏陈一蔚名师工作室成员们的暑期“真善美乐”四乐章——

真阅读

龙应台《目送》‖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唐寅全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龙应台,很多人看她的名字读她的文章,以为她是男的,那是他们想不到一个女人能写出如此理性的文章。“你有感性的一面吗?”面对自以为是者的诘问,龙应台曾以一篇《自白》来回应,结尾处说:是的!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

自她34岁第一次做母亲后,《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相继出版,被称为“人生三书”,是龙应台“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第一本是关于华安、华飞小时候的故事,相当于妈妈留给孩子们的成长记录吧;但其中许多教育孩子的理念和细节值得当今的家长们深思、借鉴。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本适合为人父母者该读的书。

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则有所不同,它是龙应台和她的大儿子安德烈之间沟通往来的36封信件。所以,作者是他们母子二人。在这里有两代人、两国人、甚至是东西文化之间,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不同。在同一本书中,我们分别看到做父母的与做子女的各自鲜明的立场和深邃的内心世界,看到当孩子长大,两代人需要重新认识、沟通的必要性。所以,这是一本需两代共读的书。

那么,第三本《目送》则更进一步,它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之后,龙应台关于思考“生死大问”的一本著作,是一本生死笔记。在这里,她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其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是一本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01

母子: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想,当一个家庭中的孩子长大,作为父母的几乎都有同样的感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如今,对逐渐长大了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了一个家庭主要的困扰。

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句频繁使用的口头禅:翅膀硬了!只是很少有家长意识不到“翅膀硬了”是成长的自然规律、必然现象。翅膀硬了,自然要飞。难道不是吗?连小鸟都是这样,何况人呢。

几乎无一例外的,长大了的孩子,急于摆脱父母。包括父母的管束与关爱。而作为父母,面对一个突然变了的孩子,会在惊讶之余,无所适从。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再换软的,软硬兼施后,换来的是无计可施;却唯独意识不到应该适当的放手,或者是,我们不愿意、不习惯、舍不得放手。

就像龙应台在这本书中所说,在华安上小学的那一天,她送孩子去上学,小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不断地回头;而当他十六岁到美国去做交换生,她再去机场送他,在等候过海关的长长队伍里,她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然而在轮到他时,他却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拿回护照,倏忽不见。

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的确是件很心酸的事。按我们例常的思维,会认为这孩子真不懂事,不理解母亲的不舍和牵挂;但我们却不曾意识到,这是一个刚刚长成的少年所必经的阶段。

你家青春期的孩子会允许你在公众场所与他拥抱告别?或者,允许你牵着他的手过马路?想必答案是明摆着的,这就是了。这个时候的他们巴不得向整个世界宣告他的独立,怎么可能还像小时候那样去上学都想让父母陪着?

同样的道理,长大了的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不喜欢父母的监督、或干涉,而我们又恰恰对他们有一百个不放心。

在龙应台与儿子每天的“万里通话”结束的时候,十三岁的华飞突然问她,“喝牛奶了没有”、“刷牙了吗”、“功课做了吗”、“妈,你没交什么坏朋友吧”?就在当妈的听得愣住时,孩子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每天就是这样问我的,你现在应该知道有多可笑了吧?我不是小孩子了你什么时候才会搞懂啊?”可见,“换位思考”在这里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龙应台是一个特别开通的妈妈。通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我们知道她是一个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最起码她有这个意识和努力。但尽管这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她的无所适从。

她曾经埋怨大儿子安德烈——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电邮?妈,因为我很忙。你很没良心耶。你小时候我花多少时间跟你混啊?理智一点。为什么不能跟我多点沟通呢?因为你每次都写一样的电邮,讲一样的话。

这样的母子对话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又深有感触。“啼笑皆非”是因为儿子叫妈妈“理智一点”;“深有感触”是因为父母的确是一个“唠叨”个没完的角色。

总之,即便是像龙应台那样在孩子小时候,懂得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把孩子当作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来对待的妈妈,等孩子渐渐长大要“离开”时,仍然有困惑和不能自已的时候,更何况那许多一直以来都自以为可以“掌控”孩子一切的父母呢?

所以,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的成长。就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所说的,“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把视野放得更宽,改成“认识一个逐渐长大的人,你得从头学起。”

02

父女: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心里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在《目送》里,“目送”这个概念,不只有母亲看着儿子长大离去的脚步,更有女儿望着父母离去的背影。

等父母渐渐老了,牙齿掉了,嘴巴失语了,脚不会走路了,精神迷离了,要离开了,龙应台也渐渐从当年的自己身上看到华安、华飞的影子。

比如,她也曾经对爸爸说,“我四十岁了,你不必牵我的手过街。”“我已经五十岁了,你真的不必牵我的手过街。”就像华安对她所说的“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在这之间似乎有点讽刺的意味。

我想,善解人意如龙应台,她是通过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来理解当下的儿子,再通过自己眼下对儿子的举动来理解父亲曾经对女儿的举动;只是,那些作为“儿子”的人,倘若能够理解自己的父母,唯有等到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了。

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正是这个意思。当我们以同样的心情对待子女而又难“讨好”时,也就理解了当年父母的不易。

书中有一个片段十分感人。那是爸爸在渐渐沉默、失语,继而又整日坐着险些忘记走路之时,龙应台以念诗诱导着爸爸走路——

来,最后一遍。爸爸你慢慢来,开步喽,少——小——离——家——老——大——回,再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转弯,儿童相见——不相识……

看到这里,我被“爸爸你慢慢来”震撼到了,是啊,不是“孩子你慢慢来”,而是“爸爸你慢慢来”了;而这和她当年引着孩子学走路,又有什么不同呢——

来,跟妈妈走,板凳歪歪——上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赛跑——上面坐个——小鸟——小鸟出来——撒尿……

有时需要“偷个懒”

——《一片蔚蓝的慢语文》读后感

余晓静

我日常的作文教学往往是这样的:周末给孩子们布置一篇作文,周一收上来批改打分,再附上几句点评和修改建议。全部批改完成后再开始准备作文课,我会归纳出孩子们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整理出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再挑选出几篇范文以便在课堂上分享。而在作文课上,我从写作技巧讲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又从讲注意事项到朗读分享优秀作文。一节课看起来满满当当,从字迹的端正到立意的高远,再到选材的恰当,再到主题的升华……每次作文课结束之后,我会再让孩子们结合课堂上的内容,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不过这“满满当当”的课却收效甚微,你会发现学生再一次交上来的作文思路仍旧混乱,选材仍旧不当,上不上作文课似乎结果都是一个样了。

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该怎么教?真的是令人头疼,我一时间也不知从何处下手了。翻看《一片蔚蓝的慢语文》一书,希望从陈老师的课堂中找到答案。直到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后来,我也学会了‘偷懒’……”。初看时,有些不解,“偷懒”?“偷懒”就能有帮助?细细想来,突然有了触动,好像是那么回事儿:老师过于勤奋的时候,学生可能就变得懒惰了。就像是我,虽说批改时会给孩子们一一写上评语和修改建议,但他们可能只是一眼带过,更别提按我的建议修改了;虽说整理过满满当当几页的作文资料,但他们可能浏览了一遍后就不知塞到了哪个角落;虽说作文课上讲解了很多技巧,读了很多优秀作文,但他们大都听了就忘了。我太过勤奋,帮他们做得太多,留给他们的空间反倒少了,他们自然就习惯了“偷懒”。既然如此,那么反过来想,如果希望学生更勤奋一些,就需要老师学会“偷懒”了。

那作文课究竟要怎么做,不妨看看陈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这堂课上,陈老师先给同学们分发了四篇班上同学作文竞赛的获奖作文;再让全班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获奖原因,又让同学们自由地点评,点评完了再让作者自述创作感想,同时在这个过程让其他同学提出质疑;最后在小组合作总结和师生互动中,大家一起归纳出了获奖作文的特点。整堂课下来,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有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因为同龄人的作文贴近学生生活,而评点同龄人的作文就比学习名家名篇的技巧更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依靠自己和同伴发现优秀作文的特质,更能知道如何去运用一些技巧写好作文。所以记得作文课上学会“偷个懒”,不要硬生生地去讲很多技巧,而是去精心挑选几篇学生作文或者名家名作或者自己动笔,然后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一起评价。

在我的作文课上,往往在讲一个作文题的时候,我恨不得把我想到的所有立意方向和选材内容都告诉学生,以解决他们实在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全面了,但其实反而变得局限了,因为他们的想象力远比我要丰富,如果把他们所有人的想法都汇集起来肯定比我多得多。所以,当学生苦思冥想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时候,其实最好的不是给予,而是利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确定立意找到材料。那么怎么做呢?不妨看看陈老师的做法:看到一个作文题,全班同学每人至少在黑板上围绕这个题目写一句话,可长可短,信手随意涂鸦。这样一个话题就能转化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具体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挑选最有话写、最想写的内容。在这样的互助写作中,就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同学之间也能交流讨论、各取所长,写作内容也就更丰富了。少讲一些,不要觉得能讲得面面俱到,学会“偷个懒”,把课堂留给学生,你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老师适时地“偷个懒”,学生就不会那么依赖老师,而是会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学生也会越来越有学习劲头。

学会“偷个懒”,少一些喋喋不休;学会“偷个懒”,不用面面俱到;学会“偷个懒”,把舞台留给学生。

善写作

母亲的粽子

范卫燕

我是个对粽子特别挑剔的人。

端午前一天,母亲打来电话,问我要裹多少粽子,我说单位有发,你不要裹了。学校粽子也蛮好吃的,我也会吃。她便挂了电话。想着母亲又要上班,估计她应该会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端午,我提着朋友送给我的一篮真空包装的粽子去了娘家。听到车声,母亲便迎了出来。接过我手中的粽子。母亲觉得我下午要中考监考培训,便早早给我准备了午饭。吃过午饭,我便回家了。因为赶着回家,也没当心母亲给了什么。回家打开袋子,看到的是母亲给我裹的粽子。瞬间就湿润了眼眶。

母亲知道我对粽子很挑剔的。单位发的粽子一定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不喜欢酱油很多的粽子,我不喜欢软塌塌的粽子,我不喜欢有肥肉的粽子,我不喜欢用丝线裹的粽子,我不喜欢甜粽子,我不喜欢只是肉的粽子,但是只要我母亲裹的粽子,我一口气能吃下两个,发挥好有可能三个。因为母亲的粽子符合了我对粽子的所有期望。

记得有时不是节日,周末我还在床铺里,母亲便倒腾二趟车,拎着粽子敲我家的门。“快吃,还热着呢。”因为我喜欢吃粽子,所以家门口菜地的田埂上便栽了很多的粽叶,山坳里每年也要种一些茴香豆,水田里每年也种一些糯米稻子。这种种的忙碌只为包符合我条件的粽子。我的父母呀,真是把我宠上了天,不是公主堪比公主呀。

小时候,我最喜欢立在母亲身边看她裹粽子。这是一个大工程。从早上就开始忙碌,浸泡糯米,洗粽叶,接粽绳,剥豆子。全部弄齐后,母亲便像摆摊一样,用方凳和长凳把自己围起来,上面便放着着一样一样的材料。一大盆搅拌好的糯米,一碗豆子,一小盆腌制好的肉,虽然条件不好,母亲也会为我准备几个精肉粽,告诉我带着尾巴的就是我的粽子。粽叶和卷成毛线球一样的粽绳放在母亲的一侧。我之所以不喜欢用丝线包的粽子,因为只有用棕树叶接起来的绳子裹粽子,粽子才会煮越结实,越煮越香。那时我捏着剪刀,立在一旁,当妈妈裹好一个粽子,我便把那根绳子咔嚓剪断。母亲便说又一个粽子裹好了。我便举起剪刀,欢呼雀跃一下。这事我小时候可喜欢干了。但奇怪的是到现在我也不会裹粽子。想来真是笨极了。因为我不吃肥肉粽,现在条件好妈妈便给我裹仔排粽。骨头粽是比较难裹的,但是每次母亲都裹得很好。咸淡适中,颜色浓淡相宜,大小正好。似乎是一个艺术品,有时剥开,捏在手上,糯米晶莹,闪着光芒,很是舍不得吃。我想母亲一定是用她全部的爱来包裹粽子的。所以这么多年,曾经沧海难为水,其他的粽子我实在瞧不上。母亲也知道我的脾气,所以不管多忙,都要给我包几个粽子,以解解我肚子里那个爱吃母亲粽子的虫子。

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的爱便是父母的爱。唯祝父母大人,安康!安康!

美课堂

  英雄之路淬钢之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

教学设计

梅江初中赵守英

课文内容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篇目,它是前苏联红军伤残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基本素材撰写的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贫寒,却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成为一名坚定、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是在革命的烈火和熔炉中锤炼出来的新一代青年的杰出代表,生活的苦难和伤病的折磨都不能让他停止斗争。小说语言优美,情节曲折,真实的记述中体现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拥有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这部名著导读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做摘抄和学习笔记。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在名著阅读中学习了精读、跳读、速读、选读、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阅读纪实作品和科普作品的方法。本单元导读重点摘抄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是为九年级诗歌、小说等文体阅读做准备,让学生学会摘抄,善于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围绕阅读兴趣点阐发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会做摘抄和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把握、学习英雄精神,进行主题探究阅读。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和读书笔记,进行主题探究阅读,提升阅读品质。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进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现状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

(二)导入:设疑激趣

播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片段。

问:片段中的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答:保尔,修筑铁路

问:在这件事中,保尔表现了怎样的品格呢?

学生答:顽强、奉献……

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师引入本课主题:从同学们提的这些品质可以看出来,保尔是一位英雄,其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名著,了解英雄们。

(三)活动一:探索英雄之路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把握保尔在炼成钢铁、变为英雄的道路上,所受的影响。

(四)活动二:批注“淬钢”过程

每个英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丰满真实的形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下表现的细节,以及折射出的性格魅力。

1.批注式阅读第二部的第二章(P-),概括出保尔在修小铁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预设学生的批注:

①朱赫来紧握着的拳头沉重地落在打了蜡的地图上……朱赫来焦干的嗓子变得沙哑了。

批注:以动作描写表现了朱赫来坚定的革命信念、对反动势力的强烈愤怒,通过对嗓音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朱赫来心怀革命事业的忠诚,这是一位嫉恶如仇,充满智慧的革命英雄。

①“你好啊,保尔!瞧你这身衣服,大的大,小的小,简直认不出你来了。……你没看他那五个脚趾头,行动有多一致,全在外面露着……这还不算,开小差的人还把他的大衣偷走了……不过不要紧,保夫鲁沙是个热血青年,他还可以在水泥地板上躺上一个星期,铺不铺干草都行,然后再进棺材。”

批注:通过他人的言语介绍,从侧面烘托了一位以革命事业为首要任务,心无旁骛,不畏惧严酷的自然环境,简朴而又充满干劲的革命接班人的形象,这是一位钢铁般的英雄。

教师:通过阅读,我们掌握了保尔面临的十大困难(低温严寒;伤病困扰;医疗落后;食物短缺;燃料缺乏;匪徒袭击;衣物单薄;材料短缺;冻土;劳动力不足。),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英雄的不凡之处。

2.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保尔这位英雄,还遭遇了哪些磨难?

学生概括生命中出现过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

①为救朱赫来被关进监狱;②战争中被打穿头骨,右眼失明;③为修小铁路,在艰苦环境中得重病;④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脊椎留有弹片,全身瘫痪。

小结: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标题的含义了吧。

“钢铁”指信念、意志和毅力。作者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这“烈火与骤冷”指特殊的、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劳动条件以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

保尔,忍受并战胜了这么多的困难,确是一位可敬的英雄!

(五)活动三:学习英雄品质

1.保尔这位英雄留给我们一句名言,曾经鼓舞了无数青年为了理想奋斗,请同学们把它摘抄到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感悟,撰写简短的读书笔记,将小组成员分工撰写的读书笔记连缀成篇,就是一份主题阅读笔记。

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保尔这样的英雄,譬如疫情期间涌现的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谈谈这些英雄人物的共同点,分享你的感悟吧。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特别是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中,涌现的以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在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有着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人生,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向英雄学习,不负青春韶华!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

兰二中徐建芬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重点、难点)

3.体会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

二、课前补充资料

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

在年以前他一直称该研究领域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在德语地区,他被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

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

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味生命的真谛。

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精神的爱因斯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预习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篇文章。(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板书)预设:有趣,搞笑,好玩等词

任务一:结合课文旁批,运用“思考型默读”,完成任务。

(1)寻找文中的“笑点”,按要求完成表格第一列和第二列任务。

(2)仿照示例,作出赏析,说说该句的表达效果。

示例:我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赏析:用了“弯着”“蹒跚”“走”“抓住”一系列动词(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老先生被“可可”咬了扣子以后的窘态。

分析出本文语言特点:注重细节,形象准确。

(3)小组讨论赏析,请在表格第三列写上“爆笑值”,并对小组选的句子进行评值,最多五颗星,最少一颗星。

(4)评定完毕,按照示例。请做好句子的朗读设计,并请同学朗读表演,并阐明该句被评为五颗星的原因。

示例:我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语速:较快,语气较为急切。

(5)请在表格的最后一列填入“作者”,从刚才的分析中看看作者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预设:专注忘我,追求真理,严谨求实

(6)欣赏作者与动物相处的图片。画面很温馨,也很和谐,我们笑文中动物的调皮可爱,笑观察者的举止可笑,但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这样的情怀来笑谈动物,笑谈自己呢?

明确:尊重动物,善待生命

过渡:文中那么多笑点,作者是如何将其串联在一起的?

(二)任务二:

默读全文,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5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