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换头术之不同middot及

弄堂longdang欢迎到弄堂里来白相,阿拉交关焐心^^

古代的传说我们觉得荒诞,今人坚信不疑的事,未来又会怎么看。

JanvanWechelen,TheLegendoftheBakerofEeklo,circa-,oilonwoodenpanel扬·凡·韦克伦,约~,安特卫普的佛兰德画家,《伊克洛面包师的传说》,~年,木版油画16世纪荷兰民间传说中,想要青春永驻的人们前往小镇伊克洛,请那里的面包师为自己烤制新的脑袋,他们的头颅从脖子上砍下来,重新揉捏上浆然后放入烤箱,在等待的时候就用一棵卷心菜象征性地替代,烤好后的脑袋再缝回身体,但也有烤坏烤糊的情况,那些想要变美的人脸反而变得残缺变形,这是警示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容貌人的故事。(耐久君编译)荷兰和比利时原属尼德兰王国,其南方大部分地区就是现在比利时,这个地区又称佛拉芒,佛拉芒语亦系荷兰语。画家JanvanWechelen生活在尼德兰王国时代的佛拉芒地区,他的记载很少,唯安特卫普画家工会有记录,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说》约有十幅之多,最有名是阿姆斯特丹收藏一个小幅,Wechelen的作品大多在“反圣象运动”中被毁,现在已难界定存世的画是否为原作,而众多复制品出现说明这个题材销路甚广。十年前拍卖市场还出现过复制品成交价五万欧元。与此类似换头题材的俏皮风俗画更是数不胜数。(以上信息为海涛提供,本题亦得到益校长和小霞的帮助)上面这幅JanvanWechelen油画《伊克洛面包师传说》是搜寻西洋油画中卷心菜时偶然发现,这些油画是通过谷歌在海外网站搜集,而Wechelen和Eeklo面包师的传说,中文数据库似找不到别的材料,向热心的海外朋友求助,才得到了比较详细的信息,在此特表感谢。传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比真实的历史更有意义。Wechelen通过写实画展现Eeklo面包师换头“手术”流程,在各种古老换头传说里恐怕独一无二。曾从苏联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第一回听到换头术,它和威尔斯的《隐形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的科幻小说。无论科幻还是古代传说都是对未来的想象和预言,现在心肝肺肾器官都能移植,但换头术至今仍充满着扑朔迷离的流言,即便技术允许时移植头颅仍有难以克服的伦理障碍,然而中国人在多年前魏晋时代,就有过异想天开换头故事:

东晋琅琊府的参军贾弼之梦见,一位长相丑陋的仁兄对他说:爱君之貌欲易头可乎。贾拒绝了丑君无理的要求,次日又梦,因怕纠缠,随口答应。不料第二天醒来,自己的头果真被人给换走。这个故事写在南朝作家刘义庆(~)《幽明录》里,称得上我国最早换头传说。贾弼之的移植手术在梦里进行,无须交代过程。莫名其妙给人换了脑袋,贾参军反倒有了特异功能,双手双足和嘴巴都能执笔,且写出“辞意皆美”文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意思说人所以思维都是心脏在起作用,直到明代李时珍(~)才说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话。刘义庆比李时珍早了多年,无意之中他就修正了孟子的观点。

东晋干宝《搜神记》,南宋洪迈《夷坚丙志》,金代元好问《夷坚续志》都有换头传说,但只写结果并无过程,唯有《聊斋》之《陆判》写换头步骤格外细致,陆判是阎王边上的判官,他给酒肉朋友朱某的妻子换头,删除无关字,将手术关键词录在下面:

按……项,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头落枕畔,急……取……头合项上,详审端正,而后按捺,已而移枕头塞肩际,……醒……汲盥……濯之……盆水尽赤,……解领验之,有红线一周,上下肉色,判然而异。

蒲松龄(~)是写鬼怪故事的高手,在《陆判》里他先给科举屡试不中的朱生换了颗聪明开窍的心,然后再给朱的妻子换了美丽的头颅,可见他依然遵循心主思说,但他写朱生妻换头可谓集前人之大成。我们现在可以说说和李时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佛兰德画家Wechelen,他创作的《伊克洛面包师的传说》换头别具创意:其一,Eeklo人只对原本属于自己的头更新改造,并不构成侵害他人身体的犯罪;其二,旧头改新通过揉捏上浆,然后放入烤箱中烘焙,完全符合面包的制作工艺;其三,也是最难的环节,便是头被砍下后如何处置,蒲松龄回避了鲜血喷涌的描写,伊克洛面包师却采用了一只和头颅大小相似的卷心菜解决这个麻烦,因为卷心菜的神奇作用,被切头颅的人甚至可以坐在椅子上接受手术。安放卷心菜于头颈让我想到张宏文医生讲话里,经常提到的上ECMO(叶克膜,一种体外心肺循环系统)。16世纪的佛兰德人不懂体外循环的科学,但选择卷心菜也非一时兴起,野生甘蓝生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叶面卷缩不包心甘蓝,希腊人在4世纪已经开始栽培,12或者13世纪德国Bingen地区栽培出甘蓝变种卷心菜,16世纪之后卷心菜经常出现在欧洲的油画中,欧洲卷心菜叶子很硬,和今天吃的柔软菜叶完全不同,要用铡刀切细腌制咸菜或酸菜,还有就是用之熬汤。现在有了更多选择,欧洲吃硬卷心菜的人也渐渐少了。这一期华英女士菜单,因为卷心菜便宜,一角钱可以买三四棵,于是给读者介绍了好几种吃法,说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俄国餐馆的牛排汤,华英称之为“溥许”,也有人译为“布施”,是俄语和乌克兰语Борщ的音译,英文Borsht亦源之俄语,这个词的原意是一种hogweed(猪草)的意思。乌克兰一道放Борщ的乡下菜汤,后来改用甜菜(红菜头),被白俄和苏联带到了上海。

华英女士·一星期经济菜单

来源:《申报》年(民国二十八年)6月8日

近來捲心菜很便宜,輔幣一角可買三四棵,本人向來愛吃捲心菜,所以一星期中,无论葷的素的,總要吃三四次,委实是吃不厭的,葷的煮法很多,如捲心菜炒肉片,捲心菜炒肉絲,這是最普通的。做湯也很相宜,譬如俄國菜館中膾灸人口的牛排湯,俄人稱為「溥許」;里面大半是捲心菜,再放上一塊牛排,加些番茄,我們在家庭中也可以如法泡製,味兒差不了多少。就是不用牛肉,改用豬肉片火腿片,捲心菜炻(shi)酥之後,風味很像膠菜。此外把大片捲心菜葉包了切細的肉給燒,包成铺盖模樣,吃起來也很可口的。素的煮法,無論紅燒白燒,都無不可;或者略微炻一炻,用醬油醋和紅辣椒絲一同拌了做酸辣菜吃,也是佐粥佐酒的一样好菜,不過捲心菜千万不可炻酥,一酥就不觉得爽脆了。

我们现在都知道流亡中国的俄国贵族在霞飞路开西餐馆,不大晓得苏联人也在那里开过饭店。年《晶报》上说白俄开的西餐店叫克金克(TkachenkoBros),苏俄开的为卡府卡司,不管红俄与白俄,他们的特色菜都是溥许浓汤,“汤以极大之釜,煮牛肉蔬菜,昼夜用文火温炖,故厥味鲜甚”。溥许全称是RussianBorscht,上海人嫌Borscht拗口,就简单称之为罗宋汤(Russian)。

罗宋汤改用甜菜头替代,在上海我不曾见过甜菜头,第一次见到是在江西插队时候,热心园艺的知青从上海带去了甜菜种籽,当时我们叫它红菜头。但红土地上种红菜头的尝试没有成功,虽然红色基因未变,但一个个长得瘦小得可怜。

上海人学西菜并不追求原汁原味,没有红菜头就用胡萝卜代替,现在罗宋汤无论饭店食堂还是家常菜里都有,尽管随心所欲但卷心菜、西红柿、洋葱、胡萝卜这几样也不能全无。罗宋汤的改新并不自今日始,经完颜兄提示,最近还知道民国时一道创新菜“金必多浓汤”,做法是将十只鸡煨于大锅,再用另一锅煮蔬菜鸡丝蘑菇,上桌前将二菜合一,再羼入奶油盛之以银碗,其味之佳比布施汤更有过之。“客往往一啖致尽两碗”,性学博士张竞生编的菜谱也将此菜收人。

来源:《申报》年(民国十二年)1月17日

====近期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9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