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这两个字似乎总是在搞事情,网上随便一搜——
“中国股市越来越不适合散户,高盛再次清仓式收割!”
“QFII收割A股套牢散户,高盛薅走亿元!”
“高盛改口加息延后,美元难改悲惨命运……”
“特朗普大战华尔街,美元闪崩,高盛倒戈!”
“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
“希腊债务危机:成也高盛!败也高盛!”
…………
高盛!高盛!高盛!哪里都有高盛,不管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还是美国这高盛的大本营,或者是最近风雨飘摇的欧洲,不管股市、汇市还是债券,似乎只要有资本的地方,就有高盛的阴影笼罩。
可大家真的知道,高盛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所具备的影响力吗?海外君今天带大家见识一下。
“高盛帮”攻陷欧洲
年10月,苏格兰皇家银行耗资近亿美元收购荷兰银行,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一笔金融并购案,然而这笔并购却让苏格兰皇家银行在接下来的金融危机中几乎破产,逼的英国政府不得不花费近亿英镑提供救助。
荷兰银行作为老牌国际银行其实长期面临业绩不佳的问题,那么一向精明的欧洲人为什么会花费近千亿(其中现金比例高达93%)去并购这样一家问题多多的银行呢?
苏格兰皇家银行耗资亿美元收购了一个“麻烦”
很简单,荷兰银行不仅聘请高盛集团作为财务顾问,同时也是高盛金融衍生品的主要投资者之一。
而PeterSutherland——高盛国际的非执行主席,前爱尔兰总检察长、前欧盟竞争委员会委员,曾经担任过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非执行董事。
当一起并购案的双方背后出现同一家企业的名字,高盛集团就不只是所谓的财务顾问或者国际投行了,它变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同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样,德国工业银行IKB也吃过高盛集团的大亏,因为IKB购买金融衍生品损失1.5亿美元,最终德国政府不得不注资亿欧元搭救。
至于原因,同样很简单,高盛集团在德国的高级国际顾问——OtmarIseing,是创立欧元的前欧洲央行与德国央行管理层成员。
而且,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再说几个人让大家感受一下。
马里奥·德拉吉,-年担任高盛国际的董事总经理,现在是欧洲央行行长,19个欧元区国家央行总舵主;
马克·卡尼,年加入高盛,历任高盛驻纽约、多伦多、东京和伦敦的执行主管,目前是英格兰银行行长;
前任的意大利总理马里奥·蒙蒂曾是高盛高级顾问;
希腊国债管理局主管PetrosChristodoulou初入职场就是在高盛;
年,当德拉吉和蒙蒂双双上位的时候,英国《独立报》甚至做过《高盛:欧洲新主人》的专题报道。
靠着这种政商结合的模式,高盛系官员在欧洲金融权力层中掀起了一场变革,整个欧洲俨然已经成为高盛的囊中之物,成了高盛集团一个项目!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特洛伊木马”攻陷希腊
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2.7%和%,远远超出了欧盟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希腊债务危机由此爆发。
其实希腊的财政状况一直都不理想,因此作为首批申请加入欧元区的12个国家之一,却并没有被获准加入,那么当年公共债务超GDP近%的希腊后来是怎么加入欧元区的呢?
公共债务超GDP近%的希腊是如何加入欧元区的?
时间推回到年,高盛主动找上了希腊政府,提出可以帮助希腊政府掩盖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这样希腊就可以符合加入欧元区的标准。而高盛可以获得3亿美元的服务费,然而这3亿美元仅仅是高盛攻陷希腊的开始……
货币掉期交易:首先希腊政府发行一笔亿美元的国债,由高盛将这亿美元兑换成欧元,但在兑换中高盛提供一种更优惠的汇率,将原本应该兑换的74亿欧元提升到84亿欧元,这多出来的10亿欧元就成为希腊政府的“盈利”,使得财政赤字仅为GDP的1.5%。
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希腊政府“盈利”这10亿欧元也就相当于高盛提供的贷款,之后高盛向一家德国银行购买了10亿欧元的信用违约互换保险(CDS)以分散风险。也就是说,一旦希腊政府违约导致投资无法收回,是德国银行支付高盛投资亏空。
其实从一开始高盛就知道希腊政府没有偿还能力,希腊财政早晚完蛋,高盛大量吃进CDS,在主权债务到期时又大力唱衰希腊,迫使希腊债务CDS上涨了3倍多,由此赚得盆满钵满。
这招“特洛伊木马”不仅攻陷了希腊,同时也将整个欧元区牢牢套住,直到今天也未完全解套。
高盛将“特洛伊木马”送进了欧洲
“迪拜危机”为美国扫清障碍
就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两个月后,迪拜财政部突然宣布,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最少六个月。
据《纽约时报》估算,当时“迪拜世界”对外债务已高达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
年,突如其来的“迪拜危机”
很多人将这次的危机归咎于迪拜房地产的疯狂开发及本身过度宽松的金融政策,认为美元贬值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是危机产生的最大原因,却并没有注意到幕后真正的导演——高盛。
迪拜危机爆发的剧情,和“中航油事件”简直如出一辙。
第一个向迪拜施压的并非高盛,而是日本的三井住友银行。日本人为迪拜设定了六个月的期限,这似乎和高盛无关,但其实,高盛是持有三井住友银行12.5%股权的大股东。
高盛持有的迪拜债权并不多,表面上看不能从危机中获得什么,但实际上,高盛和它的盟友只是想通过迪拜再次重创欧洲,以转嫁美国次贷危机的伤害。
在“迪拜世界”的到期债务名单中,可以看到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劳埃德银行,法国的巴黎银行,荷兰国际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
随着危机爆发,迪拜信用评级不断下调,甚至低于冰岛,这使得汇丰、渣打在内的大量欧洲银行机构陷入恐慌,欧洲股市因此暴跌,进而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经济。
高盛在欧洲就是这么搅风搅雨……
但你知道吗?在美国国内,对于美国政府,高盛的影响力只有更强!
“高盛帮”在美国政坛能量有多大?
这是今年4月份的照片,一些认识闯入高盛集团位于纽约的办公地点,抗议高盛在美国政府中施加的影响力,图片中标语为“高盛政府”。
“尽管美国民粹主义浪潮汹涌澎湃,但年的高盛集团仍将深深扎根于美国政府,甚至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华盛顿观察家报》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高盛掌门人西德尼·温伯格担任战时生产委员会助理主席,这位华尔街先生由此为高盛开启了担任公职的传统。
年金融危机后,高盛系在华盛顿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特朗普当选,“高盛政府”也强势回归。
华盛顿跟华尔街之间就隔了一道“旋转门”。官摇身一转就是商,商摇身一转就变成官。高盛掌门人和美国政府要员这两个角色之间如何自如切换,是很多美国政坛大佬的不传之秘。
无图无真相,列一张不完全名单,都是些知名度较高,近年来不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名字——很多是前职,就不一一注明。
威风凛凛“高盛帮”
鲁宾(RobertRubin)——高盛董事长、首席运营官;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花旗副董事长、私募投资公司InsightVenturePartners特别有限合伙人。
保尔森(HankPaulson)——高盛首席执行官;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长。
佐利克(RobertZoellick)——老布什政府经济及农业事务副国务卿、白宫副幕僚长;高盛资深国际顾问;小布什总统任期内出任美国贸易代表、世界银行行长。
希尔扎德(FaryarShirzad)——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总统国际经济事务特别助理、国际经济事务国家安全顾问;高盛副总裁。
萨默斯(LarrySummers)——奥巴马总统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财长;高盛和JP摩根等多家机构主题发言人、D.EShaw等对冲基金顾问。
帕特森(MarkPatterson)——高盛首席游说官;奥巴马政府财政部办公室主任。
詹斯勒(GaryGensler)——高盛金融资深合伙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
杜德利(WilliamDudley)——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常务董事、合伙人;纽约联储主席。
博尔滕(JoshBolten)——高盛法律及政府事务部门主管;小布什政府白宫幕僚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白宫政策副主任、年小布什大选政策主管。
弗里德曼(SteveFriedman)——高盛董事长;纽约联储主席。
斯蒂尔(RobertSteel)——高盛副董事长;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部长助理。
吕贝克(TheoLubke)——纽约联储主席;高盛首席监管改革官。
卡什卡利(NeelKashkari)——高盛副总裁;财长保尔森特别助理;金融稳定办公室主任,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计划”制定;PIMCO常务董事。
科尔津(JonCorzine)——高盛首席执行官;参议员、新泽西州州长;明富环球首席执行官。
伊曼纽尔(RahmEmanuel)——高盛合伙人;克林顿总统政治事务助理、政策和策略资深顾问,众议员,奥巴马总统幕僚长,芝加哥市长。
霍马茨(RobertHormats)——高盛(国际)副董事长;奥巴马政府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事务副国务卿。
默菲(PhilipMurphy)——高盛(亚洲)总裁、资深董事;美国驻德大使。
克雷格(GregoryCraig)——奥巴马政府白宫法律顾问;高盛证监会诉讼首席辩护律师。
法雷尔(DianaFarrell)——高盛分析师;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总统经济政策副助理。
斯托奇(AdamStorch)——高盛商业情讯副总裁;证监会执行部门运营官。
沙阿(SonalR.Shah)——财政部资深顾问;高盛环境政策副总裁;奥巴马政府白宫社会创新与公民参与办公室主任。
看到了吗?这就是高盛!
这就是高盛!
与其说是一家投行,不如说是一个以投行为幌子的政治组织,与美国政府高官坐在一起,通过政商结合的策略,统治着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经济秩序。
这种合作关系在年的金融海啸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年11月,金融海啸冲击华尔街,次贷市场崩溃,大量美国投行破产倒闭。仅仅一年,历史悠久的5大投行中的3家——贝尔斯登、美林和雷曼兄弟一一垮台,摩根士丹利也遭到重创,但高盛偏偏成为例外。
高盛本应在至年间破产,但年9月,两个鲜被提及的政府福利拯救了它——
一是紧急给予高盛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地位。高盛银行根本没有ATM机,因为它并非商业银行,但在年9月21日,美国政府却允许高盛自称商业银行,此举使得高盛从美联储获得了海量的救命资金
另一个则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禁止做空金融股。这同样是对危机中的高盛的保护
“高盛操纵美国经济?看来的确如此!”为此,《金融时报》年9月甚至做了这样的报道,质问美国政府为何任凭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一一倒闭,偏偏对高盛施以援手。
其实,包括荷兰银行并购案、希腊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当中不仅有高盛谋求掌控欧洲经济的野心,同时也是在配合美国政府对欧洲施压,以达成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转嫁次贷危机的伤害,比如搅乱中东以达成石油战略……
高盛为政府提供帮助,得到美国政府投桃报李的政策支持,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或者也可以说,由于高盛帮长久以来对政府的高度渗透,高盛本身已经成了政府的一部分,政府又怎么会允许自己的左膀右臂破产呢?
本文由海外眼(haiwaiyan)原创,了解更多海外咨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