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割据政权此起彼伏,战乱频仍,西域地区也由于失去统一的管辖,而陷于各地区相互对立的状况。但是,由于阻碍丝路贸易发展的匈奴贵族已经衰败远遁,代之而起的鲜卑贵族势力又没有匈奴那样强大,所以这时期西域与内地的交通,中亚及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来往,并未断绝。
特别是曹魏政权统一北部中国之后,在河西地区设立凉州刺史,兼理与西域各地的联络。不久,西域各地即纷纷归附于曹魏政权。公元年,曹魏政权正式恢复了戊己校尉的官职,驻地设在丝路要冲的高昌,接着又恢复西域长史,驻地设在海头(罗布泊西)。西域的这两个最高管理官员,一个设在西域丝路的中道,一个设在西域丝路的南道,对这时期丝路的安全和畅通,起了很大作用。
曹魏时期,敦煌在丝绸之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曹魏政权控制丝路贸易的咽喉要地。由于当时西域和外国商人大量集中敦煌,当地的豪强大户经常持强欺侮和掠夺西域和外国商人。有的故意阻拦,不准进入内地,有的压价收买,任意盘剥,引起商人们的极大不满。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初,仓慈任敦煌太守后,为了保证丝路畅通,他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措施,抑制当地豪强,对欺侮西域和外国商人的大户,给予了严厉制裁。
对进入内地商人,给予热情接待,要到洛阳去的,给他们办理“过所”(即通行证),沿途给予照顾;愿意将商品就地贩卖的,由敦煌郡出钱平价收买;商人们想买回中原地区的丝绸或其他商品,亦由敦煌官员和商人尽力筹办,并派人护送出境。
仓慈的这些促进丝路贸易的措施,深受外国商人和西域商人的欢迎,同时也繁荣了敦煌地区的经济。仓慈任敦煌太守十几年,受到西域商人的极大崇敬和热爱。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西域后,西域商人自发地聚集到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的治所,表达哀悼之意。有的甚至按本、民族的习俗,用刀画面,以表示其内心的痛悼。有的商人还为仓慈建立祠堂,纪念他在促进丝路贸易方面的功绩。此后,几任继任敦煌太守的官员,也都基本上遵循着仓慈的作法,使曹魏时.期的丝路贸易,一直得到较顺利的发展。
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我国出现了一段绕一时期。丝路经过的主要地区,如都善、焉耆、龟兹、疏勒,其首领均服从于西晋政府,受封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等官职。甚至远在中亚的大宛地区的首领,也接受西晋的册封,为大宛王。西域许多地区的首领,都送“侍子”,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表示归附于西晋政府。因此,西晋时期,河西、西域·交通畅通,到内地的各地商人络绎不绝。
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河下游一带,是当时丝路的一个重要关口,这里出土了许多西晋政府发给内地、西域和外国商人的“过所”,过所上注明持证人的姓名、年龄、面貌特征、服装、所带商品及商人的族别或国别。在这些发现的“过所”中,“月氏胡”(即今阿姆河流域一带的商人)所持的“过所”就有两件。还有一片“过所”残简记载:“口人三百一十九匹今为住人买采四千三百廿六匹”。文中所说“三百一十九匹”可能是指丝绸,也可能是指马、骡等牲畜,“买采四千三百廿六匹”,显然是指带颜色的织物。在丝路上一次就可运输这样多的丝绸,可见当时丝绸贸易量之大,商人往来之多和丝路繁荣的景象了。
公元四世纪初,西晋统治者退守江南,我国其他地区为许多割据政权统治,当时被称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虽然割据政权林立,但统治我国西北地区的较大政权,与西域和中亚保持着来往,丝绸之路仍是畅通无阻。特别是十六国中的前凉(建都于姑臧,即今甘肃武威)前秦(建都于长安)、后秦(建都于长安)、西(建都于苑川,今兰州榆中一带)、后凉建都于姑赎)、南凉(曾建都于乐都)﹑西凉(初建都于甘肃敦煌,后建都于酒泉),北凉(建都于甘肃张技)等朝,有的在西域地区设官置守,有的屯田、驻军,有的征讨叛逆,有的派员慰抚各地,这些攒施有力地保障了丝路的安全。
这时期西域和外国商人,多以敦煌、张掖、武威等地为贸易终点,在这里把带来的商品卖出,买进中原商品带回西方。北凉时期,葱岭以西的粟特等国(在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商人,多集中在姑臧。公元年,北魏与北凉打仗时,可能是因粟特商人曾协助北凉抵御北魏,所以北凉破灭后,许多粟特商人成了北魏的俘虏,以后粟特国王专派大臣前来将其商人赎回。这个时期,到西域的汉人也很多,高昌的八个城中,“皆有华人”,这里成为汉人来往于西域等地的重要据点。
公元年,北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丝绸之路在这个时期中,曾出现过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北魏政权是我国鲜卑贵族建立的。早在公元四世纪初,以蒙古高原、山西北都为主要活动地点的鲜卑拓拔部贵族逐渐向西发展,占有了天山以北直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广大地区。公元年,西晋政府册封其首领为代王,以后遂建立代国。代国控制范围东北在蒙古,西北包括天山以北直到费尔干纳盆地,与西域诸地都有密切联系。后来西域诸地又为螨蠕侵占,拓拔部鲜卑贵族退出西域,并于公元四世纪末进入中原,在中原建立政权,史称北魏。
北魏政权很重视与西域的交往,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初,占据河西一带的北凉政权归附北魏,从而打开了北魏政府与西域彼此联系的局面。公元年,西域各地派使者向北魏朝献,北魏也派王恩生等出使西域各地,途中被蠕蠕虏获,未得尽到各地。公元年,北魏又派董碗、高明等带大量金银、绸缎出使西域。
薰琉曾到乌孙、破洛那(今苏联费尔干纳地区)、者舌(今苏联塔什干地区)等中亚地区,受到西域和中亚各地的欢迎。此后,西斌和外国的使者、商人也大量进入中原。然而横隔在北蒙和西域之间的北凉政权,虽归附于北魏,但也向前来北魏的西域商贾,课以重税,致使许多商人无法到北魏。北凉的作法引起北魏的愤怒。公元年,北魏出兵讨伐北凉,其理由之一就是因北凉致"府“知朝庭志在怀远,固违圣略,切税商胡,以断行旅”。
北魏消灭北凉后,由于在政治上西域、河西得到统一,促进了丝绸交通的发展,外国和西域商人到中原地区的更加多了。作为北魏政权首都的洛阳,成为当时西域和外国商人荟萃之地。洛阳城外在伊河和洛河之间的御道东,有接待各地的使者和商人的“四馆”:一日金陵、二曰燕然,三日扶桑、四曰蜷蟒。其中专门用来接待西方来的商人和使者的,是“蜷蝼馆”.。在西方来的商人和使者中,不仅有大量的西域人,还有来自葱岭以西各国以至于大秦(即罗马帝国)的商贾。
当时的洛阳,各地商贾云集,“乐中国风土,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因此,又在御道之西设“四里”:一日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安置愿意在洛阳侨居或居住一段时间的商人和使者。其中专门用来接待西方侨居者的是“慕义里”。他们可以在这里开店铺、作买卖。“慕义里”街道两边“门巷修整,闾填列(形容商店很多——引者),……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在洛阳还专门设有供西域和外国各地商人买卖的市场,称为“四通市”。洛阳至今还有白象、狮子二坊。其由来据说是在公元年,犍陀罗国(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国王送给北魏太后一只白·象,北魏政府专门为它修建一座庭院,称白象坊﹔公元年,波斯国王向北魏送狮子一头,狮子运抵洛阳后,也为它修造一所庭院,称狮子坊。当时外国商人和使者万里迢迢;不仅带来商品,而且能运送大象、狮子等猛兽,这也说明当时丝绸之路是畅通的。
在这时期,甘肃河西走廊仍是西域和外国商人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由于西域商人众多,这里还曾一度使用过西域地区的钱币。西域商人在武威经营店铺的也很多。河间王琛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地区)刺史时,曾派商人到波斯购千里马数十匹其中一匹名叫“追风赤骥”。他家里还陈设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等数十枚,都是从西域贩买来的。此外,韩褒任凉州刺史时,为了解救贫苦的居民,他赈给贫民一部分钱财,每有西域和外国商人到来,优先让贫民与西域和外国商人交易,使许多贫民由此而富裕起来。
可见,当时与西域和外国商人交易,是件很赚钱的事。《周书》记载:北周政府遇到赵、魏等国进攻时,就与突厥结姻,利用突厥的势力,抵御北魏的进攻,遇到厩库不实,财政困难,就极力拉拢西域和外国商人前来贸易,以筹措粮饷。这些都说明,在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是很大的,在当时对中原几个政权的财政收入,社会经济的繁荣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北齐、北周时期,西域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商人,资本雄厚,而且与北齐、北周王室有密切联系。例如公元年,齐世祖给胡后用宝珠制造了一套裙裤,“所费不可胜计”,结果为火所焚。又想造一件,就派胡商带三万匹锦彩到北周为她买珠子。可见当时胡商在北齐、北周均可自由来往,而且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丝绸运入罗马帝国的逐渐多了起来。据希腊人马赛里奴斯的记载,过去他们那里只有贵妇人才能穿得起一件绸缎衣服,而现在则国内各种人都能穿得起了s但是,直到这个时候,中国丝绸还主要经由波斯人和中亚各国商人输入东罗马和欧洲各地。特别是波斯,乃是这时期中国丝绸进入欧洲的一个主要转运站。到公元五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突厥族逐浙强大了起来,占据东起辽海,西至西海(威海),包括西域大郁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成为西北的强大政权,而且控制了丝绸之路。
这时在中原地区有北周、北齐两个割据政权并立,它们为了争取与突厥联盟,都极力拉拢突厥。北周想方设法与突厥结为婚姻,北齐也遣使向突厥请婚,送的礼物比北周还多。北周每年送给突厥的缯絮锦丝达十万段;北齐也不怠慢,送去更多的绸缎。
结语
由于突厥可以廉价从中原得到丝绸,又实际控制丝路交通,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曾取代中亚和波斯商人的地位,与西方大作丝绸买卖。但是,随着北齐、北周的灭亡和中国的统一,再加上波斯人从中阻隔,突厥人直接把丝绸运至东罗马进行的贸易,并没有持续多久。
参考文献: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