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过完了,推荐一份父亲必读书单

6月21日,星期天,是父亲节。作为一个节日,父亲节起源于美国,世界各地父亲节的日子不尽相同,最广泛的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据说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过父亲节。

以往的父亲节,我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今年的父亲节,因为两个孩子都惦记着,早早地为我准备了礼物,让我倒真有了过节的感觉。就在父亲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来了兴致,觉得还是有必要为父亲节做点什么,于是在父亲节过完了,我打算给各位做父亲的朋友推荐一份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认真读读的书单。

先显摆一下,今年父亲节我收到的礼物。

儿子的父亲节礼物是他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张贺卡,贺卡正面是一张全家福——我开玩笑说,画中的人物都或多或少有点“蜘蛛精”的感觉。但是作为才学了几个月画画的小朋友,这幅画作确实可圈可点,画面布局合理,色彩鲜艳,尤其是每个人物都抓住了人物的关键特征,其实画得蛮传神的。而且,这幅画上的每个人都是笑脸,很高兴的样子。尽管我自己没看出来,但这幅画作我在朋友圈发出来,好多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儿子画的爸爸是披着红披风的超人——这才真是突出了主角,很契合父亲节的主题。

闺女在儿子为我准备父亲节的礼物之前,就悄悄用自己的零用钱在网上给我选购了礼物——一个手机壳。结果闺女后来发现她把我的手机型号搞错了,赶紧又补下了一个订单。然后就很担心她的礼物不能赶在父亲节送到。还好,闺女的礼物终于在今天下午送到,是一款很萌的手机壳,闺女说这叫“旺财”——这个名字我很喜欢。立马换上闺女送的手机壳,感觉就像换了一部新手机一样。不显摆了,言归正传,说说关于怎么做父亲的书——或者说,做父亲应该好好读一读的书。早在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随感录二十五》,重点谈的就是父范问题。鲁迅先生认为,父亲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接着,鲁迅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并就此发表了一段振聋发聩的关于父范的议论,先生说: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老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关于怎样做一个好父亲,专门的家庭教育读物非常多,但仅仅读家庭教育读物显然是不够的,就我的阅读经验,要做一个好父亲,我郑重推荐以下十种图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十种书都是我不止一次读过,深深打动了我的。

1.《论语》我认为,《论语》是学习父范的必读书。实际上,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处理亲子关系的。《论语》中关于父范的论述,前年父亲节,我曾经整理过一篇读书笔记《父亲节,读论语,学做父亲》,兹不赘述。2.《颜氏家训》有人说,中国知识家庭教育子女必读典籍,一部是《论语》,一部是《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著作,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用儒家思想告诫子孙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可谓我国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典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北京有个语文老师,叫兰瑞平,他曾经整理点评过《颜氏家训》,出版了一本书《传世家教第一书》,可以作为《颜氏家训》的替代读物,看起来更容易。3.《曾国藩家书》学习做父亲,最好的教材都是传世家书。在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家书,非曾文正公家书莫属。曾国藩被誉为近世之完人,蒋介石、毛先生都推崇有加,最近几十年,唐浩明先生点评的《曾国藩家书》更是风行天下。当然,客观地说,《曾国藩家书》中关于怎么做父亲的篇章简直少之又少,但关于修身处世的篇章与论断俯拾即是,随便哪一条读来都让人受益良多。4.《蒋介石家书日记文墨选录》几年前,我翻阅了《蒋介石家书日记文墨选录》之后,受到巨大的震撼,感动不已,于是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模范父亲蒋介石》。这篇笔记中,我写道:“蒋公作为父亲,绝对称得上楷模——和他同时代的中国军政人物在这方面自然难望其项背,即便是过去一百年间中国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也远不如他。他对经国、纬国兄弟数十年如一日的宠爱、惦念与谆谆教导,细致入微,宽严相济,浸透了父亲的温情、理性与才情。可以说,他把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父亲形象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言行,演绎得淋漓尽致。比照蒋介石日记,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所描述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并无多少粉饰之辞,反倒显得有所不够。”5.《傅雷家书》中国现当代影响最大的家书集,我估计非《傅雷家书》莫属,尤其是后来这本书入选了新课标推荐书目,更是洛阳纸贵,风行天下。这本书可谓现代知识分子搞家庭教育的一个生动范本,傅雷对傅聪傅敏兄弟倾注的父爱、所花费的精力与心血值得所有做父亲的学习。当然,这样极致的父爱背后可能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可能导致对孩子的约束过大,孩子完完全全成了父亲的作品。现在,这本书主要推荐给孩子们阅读,我觉得不对。应该认认真真读这本书的,应该是广大父母——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父亲的。6.龙应台“人生三书”由于最近几年龙应台频频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龙应台如今在大陆也成了不合时宜的作家。但,客观地说,她的“人生三书”(《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还是值得天下父母好好阅读。这三本书虽然没有冠以“家书”的名目,但本质上仍秉持中国的“家书”传统,是龙应台伴随孩子们成长所写的笔记,既是孩子们的成长指南,更是家长跟孩子相处的理性之书——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陪伴与守望。父母跟孩子的距离,多数父母很难把握好,龙应台这三本书做出了很好的示范。7.《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作家汪曾祺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并不是他某一本书的名字。汪曾祺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作家,短篇小说、散文都写得很好。有的人表示自己并不喜欢文学,不爱读文学性的小说散文,没关系,不喜欢可以不读。但是,我认为,为人父母者,哪怕再不喜欢文学,汪曾祺这篇《多年父子成兄弟》却一定要读。通过这篇文章,你会知道,做父亲并不一定要做“严父”,一定要孩子怕我们,原来,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当然,我相信,再不喜欢文学的人,读了汪曾祺这篇文章,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汪曾祺的散文,进而喜欢上文学的。8.《聆听父亲》这是我国台湾作家张大春的一本很有影响力的长篇散文,当然,也可以视作小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自己父亲的回忆,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作为一本纯文学作品,这本书和怎么做父亲其实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但我仍然觉得关于“父范”的书,有必要加上这一本。因为这本书本质上是在讲家族传统。每一个父亲,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讲述自己的家族故事,讲述自己的家族传统,帮助孩子打通与家族的联系。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9.《在森林里》第九本书,我犹豫了很久,究竟选《在森林里》,还是选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最后我决定还是选《在森林里》。一方面,我发现我打算推荐的10种父范读本,居然全是中国的,还是应该有一本外国的;国外出版的优秀的家庭教育著作特别多,跟教育相关的文学作品也特别多,但如果推荐一本父范读本的话,我还是愿意推荐这本非常简单的儿童读物。关于这本书,我以前写过一篇小文章《让孩子走进幻想的森林》,里面简单谈了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另一方面,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尽管也写了伟大的父爱,尽管直面生死话题,但基调还是过于伤感,于是我最终放弃。10.《亲爱的丫头》前面9种书,都堪称经典,只有最后这一本不是。为什么我要推荐这一种?因为这本书本质上就是你我这样的普通父亲的札记,最接地气,离我们最近。作者柯继铭是川大历史学博士,做过大学老师、公务员,现在在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做高管。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作者想为女儿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于是从年开始,作者以给女儿写信的方式,记录下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在此过程中父亲的所思所想。这一写竟一发不可收,目前已集结成两册《亲爱的丫头》出版。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爱”的表达,文字质朴可爱,充满温暖与智慧。应该说,这本书是“父范”读本最生动的教材,因为作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足够用心,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成为一个让孩子骄傲的“暖爸”。几篇相关文章:父亲节,读论语,学做父亲怀特和他的三本童书让孩子走进幻想的森林我没看见的世界陈德

努力做个合格的爸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ms/4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