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郭晓薇
尘封在柜子里的纸墨天地,遗忘在角落的旧时光,不期然因为意外误了往常归期,朝花夕拾。
从未想过自己竟会在年初春的家中读完大学期间囤的好几部厚厚的作品。想到上一个读书的四月,或许还是高考前夕,可能在教室里要闷得透不过气。然而现在望望窗外,看着蓝天阳光,风掠过树枝,突然间又有了静下心来读书的力量。
说起来也是老生常谈,人们明知道读书的益处和乐趣,却又不愿意将自己仅有的闲暇时间贡献出来,而去忙一些看似有用实则不着边际的事情。近年来电子信息量爆炸,快餐文化盛行,碎片化信息太多,导致部分人不愿再捧起书本,也不愿动笔写作,即使为了目的拿起笔来,也竭力自套所谓范式和模板,落入俗套沾了不少的“八股”味。当拥有这个难得的假期,当有了“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我在拾起的书中重新看到了理想、想象、真挚和诗意,那份喜悦是真心的。散文、诗歌、小说样样都拿起,喜怒哀乐都能触及,名家的思想和写作的空间那么广阔,笔触又是那么真实灵动,不能不赞叹说,好作品永远不嫌多啊!
我重新读了《围炉夜话》和《菜根谭》(儿时顽皮,母亲常常引用其中的片段对我加以约束教训),时隔多年翻开曾经读过却不能完全体会其中滋味的那些书,感触颇深。现在转变身份作为老师,读起那些当年看来晦涩的语句,深深赞许其中的道理。
读龙应台唯一的小说集《银色仙人掌》,每一个故事都是关于生命的陷阱和生存的代价,呈现出的是一个和日常认知完全不一样的作者龙应台;读《人生何不尽兴》,蔡澜先生谈吃,谈喝,谈文艺,谈电影,谈老友,谈风物……诙谐幽默,正所谓“不热爱美食的生活才子不是好作家”。还有日本推理小说家凑佳苗的《告白》,还没有读完。不同风格的作品传递的情感也是截然不同的,发自内心共情才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重量。
这些重量也许是喜悦的载体,也许是伤悲的依托,是脑电波交汇的引线,犹如从情绪的池子里爬出,脱离了重力的庇佑。虽然重,但又确实是我们本源的情感。于是我们可以在感受过书中他人的无数次狼狈后,偶遇挫折还能安之若素;经历过太多故事里离别的场景,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更能够处之泰然。由此便更加确信,每一个字句所带来的那些重量,也会留存于脑海成为经历过的风景。这也是生活对我的惠赐,让人只需要消耗一些时间和脑力便能食髓知味,能在书中欣赏并坚守一生所需的理想、想象、真挚和诗意。
写完随笔,合上书本,抬眼望望窗外,真是惬意的好日子。也不知还能再见到几个家乡(包头)的四月了,我只想贪心地留住这每一寸春光。
作者介绍
郭晓薇
TFC校友营的朋友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7级本科生
世界读书日丨阅读故事系列
我的阅读故事丨十四岁的书屋
我的阅读故事丨此生爱书始吾母
我与学生的阅读故事丨手中有书,眼里有光
空格
一花一世界,梦想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