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为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在这多重身份之下,其实她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母亲。
在她父亲病重的时候,医院看他,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享受难得的父女时光。她也会毫不嫌弃的帮他的父亲擦拭淋满排泄物的裤腿;在她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时候,她陪伴在犹如一个小孩的母亲身边,虽然母亲经常会将她认错。她还陪母亲彻夜长谈,回想以前的事情,带母亲出去旅游,给母亲拍照,带母亲搭捷运……在如此多的光环背后,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儿。其实龙应台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并没有很多,在台湾获得学位后又赴美国继续学习,然后又迁居德国,去香港任教。但是她在父母面前依旧是个孩子,虽然不能经常相见,但她依旧是她母亲口中的那个“雨儿”,尽管她的母亲因为生病已经认不得她。
应台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安德烈,老二叫菲利普。她有一部书《亲爱的安德烈》,里面收录了他们母子二人的35封书信。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在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台北任职,在她离开儿子的这期间虽然都有通话,但是随着安德烈的成长,母子两人的话也越来越少。等龙应台卸任回来以后,安德烈已经是个18岁的小伙子了。他们已然成了两代人,甚至是两国人,中间隔着的是年龄的差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母子二人靠着书信重新认识对方,走进对方的心灵。
《目送》最后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为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编辑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