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4.html
内容提要:英国“脱欧”公投引发了英国主权与欧盟超国家治理之间的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发展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愈发紧密,并牵动英国、欧盟与北约等多边关系的走向。“脱欧”后的英国对国家的掌控将有所加强,但其在欧洲和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将遭受挑战。英国“脱欧”是其传统对欧政策和现实政治交织的产物,“脱欧”公投呈现出英国地域、阶层和族群的差异性。英国政党的对欧政策不能完全违背传统对欧政策的“孤立主义”原则。英国未来将面临诸多调整,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党能否达成共识,并使其成为真正符合“人民意志”的期待。回归历史与传统则是英国发展的基本走向。
自年6月公投决定“脱欧”至今,英国的“脱欧”进程一直波折不断。年4月,由于英国政府未能说服议会通过“脱欧”协议,无法按期“脱欧”,欧盟各国不得已将“脱欧”截止日期延迟至年10月31日。7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因应对“脱欧”问题不力而辞职,前外交大臣、伦敦市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继任,再次凸显出“脱欧”的艰难与无序。对英国来说,“脱欧”既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也是对其对欧政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一、英国与欧洲关系的历史回溯
纵观英国历史,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存在五个重大历史拐点。一是年的诺曼征服(NormanConquest)。法国的诺曼公爵成为英国国王,英国从此走向欧洲大陆,打破了过去自我封闭的状态。二是—年的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Years’War)。战败的英国几乎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此后不再谋求欧洲大陆的领土和霸权。三是年都铎王朝(Tudordynasty)的建立。在都铎王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确立了对欧政策的基本原则,即实行欧洲均势战略,只要不牵扯自身的核心利益,就尽量脱离于欧洲之外,不轻易卷入欧洲事务。四是年英国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下称“欧共体”)。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放弃了几百年来独立于欧洲之外的外交政策传统,开始成为欧洲的一员。五是年的英国“脱欧”公投(ReferendumonBrexit)。目前,学界已经给出了英国“脱欧”的诸多缘由:比如英国在希腊危机后不愿承担更多的欧盟经费分摊,不愿意接收欧盟摊派的难民,或是英国领导层政治经验不足并误判了形势,等等。但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也能够找到类似理由,并且英国曾在加入欧共体两年后(年)就举行过一次“脱欧”公投,而且一直拒绝使用欧元和加入申根签证等。因此,英国“脱欧”有其历史根源和身份特征,对其“脱欧”政策进行历史分析,可以更好地对其“脱欧”后的政策走向作出研判。
年1月,英国保守党希思政府在加入欧共体的协议上签字(该协议于年1月1日正式生效),承认加入欧共体符合英国的地位和利益。但英国只是形式上加入,并不打算将注意力集中于欧洲事务,也没有彻底改变独立于欧洲之外的外交传统。比如,英国尽可能强调自己曾是世界第一强国的国家身份,其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其他任何一个西欧国家。撒切尔政府也一直坚持这种“貌合神离”的对欧方案,提出把“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作为欧共体的基础,拒绝把欧共体中央银行作为共同货币体系的核心,拒绝加入欧元区,反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等,将欧共体视为对其“退回国家边界”计划的一种威胁。
英国加入欧共体的20世纪70年代也是工党左翼当权时期。工党左翼领袖提出了激进的“更替性经济战略”,包括工业民主、控制进口和退出欧共体等。年的工党年会再次重申了“更替性经济战略”的主张,当时的工党领袖托尼?本(TonyBenn)甚至提出工党政府上任后一个月内就要退出欧共体。此外,工党还担心加入欧共体带来的大量欧洲移民将抢占英国工人的工作岗位。这一点在年的“脱欧”公投中再次得到验证。现任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JeremyCorbyn)也是左翼人士,但并没有通过控制移民计划来缓和英国工人阶级对工作岗位的忧虑,而正是这些担忧导致一些工人阶级选民支持“脱欧”。
两大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也有不同,这主要源于它们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但是,英国与生俱来的“孤立主义”传统,是其对欧政策的一条主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种“孤立主义”传统与英国的历史地理和外部战略追求相关,甚至是其试图控制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一种手段。所以,英国政党的任何一个对欧决定,都不可能完全违背英国对欧政策的“孤立主义”原则。英国从来不希望有一个永恒的欧洲联盟,也不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甚至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也正是这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让英国总是在对欧问题上权衡利弊,盘算以更少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回报。
然而,在欧盟能为英国带来什么利益的问题上,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一直缺乏自信。与此同时,作为英国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他们又自我标榜是英国成功塑造了今天的欧盟。在年的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夫人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来自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这句话流露出英国作为欧洲救世主的优越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亲欧”的托尼?布莱尔工党政府实施了一项“功利主义的超国家主义”(UtilitarianSupranationalism)政策,即在与欧盟进行建设性外交的同时,在公开场合却要淡化欧盟的突出作用。英国精英们在国内谈及欧盟成员问题时,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