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84103.html
目送一生一生目送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文成县实验中学九(6)班朱妍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空灵飘逸。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文化,开启心智,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龙应台的《目送》,一拿到手,就由衷喜欢,慢慢地读下去,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每每捧起此书,都使我沉浸在书中无法释怀,感慨万千。
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文章以作者细腻的情感,来感受生活中的困难与落寞,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酸中有泪——苦涩目送
在众多文章中,同名主打《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龙应台作为母亲,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可她又何尝不是呢?在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时,自己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对父亲的,与对儿子的,面对他们的背影,内心必定会有“酸涩”与“痛楚”。就像龙应台说的:父母必须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你硬要孩子转过来面对你,他就必须背对着未来。作者心中的落寞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生活,我们必然要去面对生活的苦难与落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珍惜。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也诠释着:年幼的孩子长大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他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是将你和他的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那么一丝痛楚。
这个时候我很想问,在一次次的目送时,龙应台哪一次不是怀着复杂的心情?不管是在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医院的自动玻璃门前,还是在火葬场的炉门前……这种缘分,是牵挂?是回忆?还是“生”的意义?这时,“不必追”的深深的落魄,真正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
对于我来说,其实人生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那些事,我一定会做;那些关,我一定会过;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也一定会经历。可能面对有些人,有些事,我会迟到,但是,我一定会到。
悲中有慈——感恩目送
《目送》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写“我”的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无论是《雨儿》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正的、反的连盖好几个方方正正的章的“银行证明”,还是《散步》里面写到的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有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里面所写的历尽艰难,最后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诗作牵引,让老爸终于从终日枯坐的沙发里站起了身子,迈开了如学步的幼儿一样的艰难步伐……这一切,都是她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
还有想要表达的就是“人”。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明白:“目送”,它的含义是什么?生命中总有许多人被时光带走,或者失落在天涯,或者用死亡划开彼此的界线。像龙应台这样还活着的人,就不免要遭受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悲痛。目送,是送别离去的亲人和友人,也是送别过往难忘的记忆和美好的时光。在送别时,我们总要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离去......
爱中有憾——不舍目送
作者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而作为女儿的她,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的炉门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自己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让我们也为之动情。
作者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认不得自己;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人生走在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谁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地位,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寂寞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想到自己从前每一次离家,即使知道身后那一直注视的目光,却都没有回头一看,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终于明白父母心中的那份失落。孩子长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视线,父母日渐老去,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生命就是一场爱的能力,每个人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体会最复杂的人生情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历程。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释怀,用现在的努力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正如作者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述:“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他,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地走向人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头来深深地注视。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于我而言,她像一支犀利的笔。可是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一个人走的路,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缘分这个词,被千万个人说过千万遍,却总能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刹那勾起心底缥缈如烟的情愫。缘分,来时如露,去时如电,美丽如烟花,却并不凉薄;清甜如花落,却并不易逝;古朴如浓茶,却并不苦涩。冥冥之中,缘分将一对对恋人的手牵在一起,将一个孩子送至父母身边,让鱼儿亲吻大海,让飞鸟拥抱天空……
可是,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一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有些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
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渐行渐远》里,作者曾说:“安安会爬时,妈妈一离开你的视线,你就会哭。”为什么会哭呢?是因为当时在安安的认知里只有妈妈。后来的安安长了,他第一次对妈妈说:“我可不可以自己去游戏场?”那时的妈妈内心既慌张,又慌张,担心孩子被骗被绑架被马蜂叮,心情五味杂陈。可她也必须接受,因为那是孩子必须的成长。可她依然还是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可他们没有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我们都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们,虽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
刚中有柔——慰藉目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注定要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在这本书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捡起生活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地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做起了琐碎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爱。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细细碎碎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和内容,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一段时间里,当我被忙碌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我想,能写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且通透的文字的龙应台,胸怀定是开阔的,因此能够在人生的戏剧中心无旁骛地向前走,从而挥笔泼墨,用文字在灵魂深处铭刻着湛湛日光留下的箴言。可是,想来她也因是一个内心细腻的人,柔和的她好像一位在溪边浣衣的姑娘,有瓦蓝的天,清冷的水,明丽的心,清雅的她又好像一位撑着紫竹为柄的八十四骨油纸伞的女子,脚步悄然,行走在江南雨巷,恍若梦境。她,如烟花一样寂寞,似月光一般皎洁,像花瓣一样柔美。读她的文字,常有“重重如画,曲曲如屏”的感觉,她用笔杆轻轻揭开人生的层层帘幕,从而呈现给人们如此温情,却也现实,却也丰富,却也冷峻的情感世界。
我终于明白,有一天,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暴风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能一个人。
任风雨来袭,我只坐拥王城。前进途中,我仿佛感受到身后有两双眼睛,热切,充满希翼。
也希望,能够一直学习,现在,做好女儿,将来,做好母亲。
指导老师:吴昌文
编稿:文成县南田中学丁茜雅
审稿:温州市第二十五中学张雅
责编:泰顺县包垟学校沈诗娴
监制:温州市实验中学钱胜武
一起分享语文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