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丨铁凝喧嚣的时代应该有一种坚守的

铁凝

一个得不到批评的人最终是会失败的

朱又可:

你的短篇小说《伊琳娜的礼帽》获得过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你当作协主席后获奖多吗?郁达夫小说奖的投票和评语都是公开和实名的,鲁奖、茅奖有无可能也采纳实名评语、过程公开的方法?

铁凝:

在这几年当中我获奖并不多。我任这届作协主席后就给党组写了一个正式的报告,提出在我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期间,自己的作品不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奖项的评选,包括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这样的国家级大奖。当然,我还是获了几个中国作协之外的文学奖。前不久有一个上海文学奖,是(奖励)我今年的一个短篇,去年的《人民文学》给我一个年度小说奖,还有一个女性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评委会邀请了一些媒体,跟踪整个评选过程。这个文学奖的投票实名制和评委评语公开,我觉得是一股清新的空气。首先评委是向全社会公布的,他们选择的评委自身的学术成就、文学成就在公众中、在读者心目中是有公信力的。另外,我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评委们都非常认真,每一部作品之所以选择它的理由,每一位评委在实名投票后还认真地写出评语,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是公开透明的。并且它评的范围很宽泛,视野包容了一批海外的华文写作的作家,也不需要某一个人自己去申报。所以我在思考,这样的评奖实际上对推动我们国家级大奖的评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你刚才说到实名制、评语公开,我个人觉得不见得不能考虑。我看了日本的芥川奖,它首先评委是公开的,评委名字列出来向全社会公开,然后它每一场讨论都是向社会、向媒体公开。每场讨论大家有争论,甚至评委要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他为什么要坚持对某一部作品的意见?或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见也能够公开,社会也知道,这样最后少数派他也会认可这个评奖的结果,为什么他也得到满意了呢?因为他自己的声音也让社会知道了。尽管最后结果可能不是他要的结果,是按票来的。

朱又可:

鲁迅文学奖不时会引起争议和不满,你是怎样看待的?

铁凝:

社会对“鲁奖”“茅奖”这样的国家级大奖有不同的声音,这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的正常现象。文学不是自然科学,一些国际知名大奖出来,也常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何况我们的大奖还不是评一个作品,而是分了长、中、短篇以及诗歌、散文等许多门类,每个门类又评若干名。任何一个人的阅读量和判断力也难以覆盖这样多门类的巨量作品,这需要很多人合作的智慧和程序的严谨、公正。同时我认为,各种议论更反映了社会和大众对文学、对文学大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xw/4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