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伊始,一年一度的书香节又拉开了序幕。前两天就有读者来留言——今年的书单是不是该出来了?哎,别着急,今天胡萝卜想说的有一点不一样,在紧锣密鼓的真·剁手之前,不如先讨论一下轻重缓急吧?
今天想聊一聊的,也是一个家长们都很关心的问题——从幼儿到学龄,这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有没有哪些书,是“一定要读”的?而另一些,则可以徐徐而图之?
说起来,也许你会发现,从上个冬天开始,胡萝卜写书单好像不那么勤快了。没错唉,作为一个初级的“陪读”过来人家长,娃从4岁走向5岁的这一年,正是亲子阅读模式变化最大的一年。
书单写得少了,只因为小朋友毕竟开始从亲子共读,过渡到自主阅读,读书的数量下降了↓↓,但阅读中就有了思考,也读得更细致。
理论上,胡萝卜当然是轻松了很多。但娃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能力后,可就不再像低幼的小宝宝那么好骗,什么书都照单全收的日子,随风一去不复返了。
此外,纵然娃是亲生的,彼此之间也会出现气场不合、理解领域八竿子打不到边的问题。比如以下这类书,虽然胡萝卜一直强力推荐,但一看到娃读了遍又遍,一转眼就到了睡觉时间,更没法见缝插针读亲娘想安利的各路真爱了,多少有一点百爪挠心。
这些吐槽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矛盾——
1.小朋友读书的时间有限,而且可能越来越少,好书却是无穷无尽的。
2.孩子的兴趣各有千秋,但从长远的学习和社会交往角度来看,多少还是要兼顾视野均衡,全面发展。
在kaka还小的时候,我也相信,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数量取胜,一谈买书藏书就是几千本,只要是国际大奖名家名著的绘本全给包圆,至于所谓复二代的标配本英文书单,那只能算是个起步……
但亲自养过一轮娃之后,我倒是经常觉得,老生常谈的绘本和亲子阅读,只是一个起点,里面的分流机巧太多了。尤其是如今幼儿的思维拔高,追强掐尖(魔都在摇号后凉凉了,海淀还在强行自我标榜ing……咔咔)成为常态的宣传口径下,有些最适合幼儿的读书品类,反而明珠蒙尘,被很可惜地错过了。
今天,胡萝卜就来那些幼儿园小朋友最应该读的书吧:
1.各国神话及民间传说
大奖绘本很热,non-fiction很火,科学丛书哪家也都是一箱又一箱,在这个科技网络的时代,神话和传说好像成了一个有点小众的选择。
然而,无论是从自己念phd.一路升级打怪的经历,还是对自家孩子幼年思维的观察,最终的结论都是——无论中文还是外文,幼儿园孩子最应该学习的,就是传统神话。
它最适合儿童心理,容易让孩子开始理解人文和历史;更别提在接触全新的异域文化时,有没有神话打底,在语言和思维上根本就是两条路子(本句翻译=先学神话,有利于低幼外语深度鸡血。)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在幼儿园读呢?因为神话是人类初民的好奇和思考,逻辑是直线型的,和幼儿的思考方式很相似,而孩子在很小年纪去接触这些神灵传说,和长大后最不一样的结局,就是他们真的会相信。
在我们小的时候,对于这种天真的思维,有一种很不好的打压,就是把它定义为迷信,避之不及。其实,只要未来能接受科学的熏陶和与年龄相符的进阶思考,让孩子按照人类发展的自然步骤,从神话开始一步步的走下去,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他们心中有过这样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未来就更容易与楚辞的神明风雨,与唐代的游仙长生去共情。
我们家的小朋友就是一个幻想着驾六龙金车,去太阳上见一见三足乌的孩子,她在心中记得看到日神常羲要闭上眼睛,不被日神的金剑刺伤;而见到月神。常羲时,却可以让那位温柔的女神用月光亲亲她的小眼皮——
看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再想一想,如果到大学才开始在课堂笔记上去硬记各种神名关系,那种亲近感相对就生硬得多。我们成人太聪明,太博雅,现实中太坐拥万物,就很难有孩子那样对虚幻想象的一往情深。
从外语的角度来说,我也更建议,如果对孩子的英语期待不仅仅是在中考高考里刷点分——单为这个真不用在学前折腾英语——那一定要有希腊罗马的神话打底,当然可以加一点圣。经。
这个建议不仅适用于文艺儿童,哪怕是对kaka这种geek儿童也一样。学习英语如果是为了反哺思维,要是没有一点史诗/神话概念,就像中国人不知道任何一个成语一样,真是寸步难行。像之前推荐过的这本人体科学类童书,你看,要是单学干巴巴的课本出身,连标题都看不懂。
词典一查就知道,标题里的Odyssey是奥德赛,那为什么这本书是人体的奥德赛呢,不要看我,看书……
p.s.楼上这本《奥德赛》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改写本,其中的人名地名翻译与《荷马史诗》目前最权威的王焕生译本一致,进阶无忧。
2.自然科学绘本(注重研究方法)
在亲子阅读时,如今大家都越来越注重引入丰富多彩的科学绘本了。当然,在鸡娃界也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拿几页小众的术语读本,什么nuclearfission/fussion啦,什么恐龙名称啦,什么金属热力学原理啦,让娃张口——当然最好是英文——读一读,就造成秒杀本硕博的效果。
孩子这样多读、泛读non-fiction的内容,可以吗?胡萝卜当然也知道,标准答案总是——只要小孩喜欢,怎么都可以。但如果你也认同孩子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那我想,在幼儿园时期,比起去无限量的追求细节,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脚踏实地去学习“研究的眼光”。
其实呢,也就是在幼儿学习科学时,我特别反对炫酷的效果,或者术语的堆砌。这种学习,在小的时候铺的面很广,但孩子心目中有了太多囫囵吞枣的bigwords之后,再从基础开始千丝万缕地前进就难了。
.
从这个角度出发,把科学绘本很糙地分成美系和日系的话,后者大多比较符合低龄的心理,有许多日系的绘本,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一个非常小的主题,都是孩子可以亲手触摸到的,在日常的司空见惯中,去发掘未知。
童年时培养这种学习的眼光,是为了把世界观察得清晰透彻,避免人云亦云,似是而非。比如说,前段时间kaka爱读了一本很简单的绘本,叫《着凉》,属于人体结构类童书。图像是非常标准的简笔萌系画风,要是跟kaka挚爱的那种纤毫毕现的百科全书相比,仿佛有点低幼?
但是,从这本书里我才第一次懂得,原来从小听到大的“着凉”,并不是“妈妈觉得你冷”那么简单,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理有据。对于孩子来说,弄懂这么一两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才是未来系统学习的钥匙呀。
在kaka同学的科学绘本之路上,遇到过很多乐于分享“观察眼光”、“研究方法”的,而不单是“科学事实”的日系科学绘本大咖,比如松冈达英、松居直、加古里子……他们那些画风很简单的作品,背后埋藏着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和研究的种子。相对来说,如果孩子没有特别兴趣,那些精美的百科倒是可以晚一点引入。
3.图形化的数学绘本
最后一点呢,可能和幼小衔接有一点点关系,今天刚在央视新闻看到,现在幼儿园不许搞学前班了,还要求老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