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老师最美丽
——孵化器本学期第三次活动纪实
书之厚重,
造就人之轻灵。
读书的老师最美丽。
读书自可丰盈精神,提升思维品质。孵化器将阶段读书分享常态化,便是希冀全体成员将读书作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通过互相分享,促进并形成优良的读书氛围。
4月2日午间,孵化器举行本学期第三次活动——主题为“读书的老师最美丽”的读书分享沙龙。孵化器导师、学员参与了本次活动,沙龙由学员顾雅璇老师主持(本学期新开启“随机”主持模式)。
冯晶晶老师分享的是龙应台的大著《孩子,你慢慢来》。对待孩子,成人的确应该慢下来。
她主谈了三点读后感受。孩子成长需要尊重;需要成人平等对待(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生命);需要关爱和陪伴( 严晓佳老师读了余映潮的《板块教学》,把文本进行重构,并以块状形式循序呈现。
她更从余老师的书中,读到了作为教师,应将读书、笔记、思考,作为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追求。
俞多多老师分享的是《西方美术史》。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且通俗易懂的美术史学著作。她认为,虽则自身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但亦应有专业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顾雅璇老师作为主持人,也分享了自身所读——《南渡北归》的感受。
这是一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她以为,人之立世,应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王婷玉老师分享的是《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这虽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却也有大量作为旁证的严谨数据。她觉得,拥有自由而又独立意志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夏湘湘老师最近迷上村上春树。
他的语言似乎平淡,却清丽有趣,其中多处比喻的修辞,敏锐而富于想象,令人神倒。内容更是扑朔迷离,所阐发的感悟亦是耐人寻味。如寻觅的过程,也许正是消失的过程。
马志沁老师是一位数学教师,一直以来喜爱阅读。
他最近仍在潜心研究华应龙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不是只是将文本静态地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应有着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而后成体系地在互动中在默化中,学生自发地习得。
丁晓丽老师分享的是《窗边的小豆豆》。
此文激起了她对“如何与学生相处”的思考,并开始在日常与学生交往中,更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心灵的保护与培育。她认为一个人的童年,最多的记忆源于乐趣。教师应在与学生相处中,让孩子有更多美的、善的、真的且又有乐趣的生命印记。
沙龙中,导师张洪涛、周亚平两位校长随机进行了点评。张校长的点评,主要可概括为两点。一是鼓励企近儿童的阅读。教师读书,不能仅读纯教育,精神的丰盈应多方采撷,甚至鼓励多读儿童文学作品,以更企近儿童的心灵。他借用安徒生的话语,“一个人是微小的尘粒的时候,躺在哪一朵花里,这花的气息便是他后来的气质。”此花及花之气息,便是儿童在儿童时代,教师所应力所能及的有心营造与有益工作。二是鼓励倾向“功利”的阅读(如为写某文或上某课进行的针对性阅读)。他以教科院冯卫东副院长著文为例,阐述了写文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并阅读、收获多方启发、表人之未表,并以自身为例分享了购书的经验,以某个专题作为中心——作文教育理论、名师作文教学设计、教辅用书的三个层次。
导师周亚平副校长不仅分享了近日所读——《教育的细节》,还相机多处进行了珠玑式点评。她认为应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儿童及儿童的各种“错误”,这便是儿童之所以是“儿童”的基本特征。她说,形而下的阅读最终还是上升到形而上,最终以“哲学”形态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读书分享沙龙,最后以超时告终。有三种职业,需要一辈子读书——医生、法官和教师。教师阅读,是职业需要,更是教师幸福与人之幸福所至。本次孵化器的阶段读书分享已告终,读书的幸福之旅停不下来,亦不能停——读书的老师最美丽。
幕后团队
供稿/吴鹏程
摄影/顾雅璇
马志沁
编辑/徐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