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4.html
最近宁波中学又火了一把,
小宁老师半夜刷朋友圈的时候,
满满屏幕都是这一条消息,
原来竟是因为这个女生。
照片上的女生是我校高三学生,名叫周羽蝶。最近刷屏朋友圈的获奖作文《戴着镣铐的舞》就是由她所作。
她凭借这篇文章,揽获第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为什么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很多人都奇怪羽蝶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也有不少人说,这篇文章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学生之手,真的让人很深刻。
羽蝶很坦诚的说,当时比赛有三个题目可以选择,要求在75分钟时间里完成。她选择的是谈谈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于这个选择,周羽蝶是这样回答的:“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也是教育的亲历者,我的观点可能不成熟,但是我愿意分享。”
“当下的教育,让我最不满意的是,我们总在追求一个正确答案,但事实上,真的正确吗?比如物理、化学,我们会学很多理论的东西,但往往理论的东西会排除很多误差,那么它还是正确答案吗?”这是羽蝶经常思考的问题。
周羽蝶觉得作为高三学生,学习很辛苦,压力特别大,但高考改革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而且有些科目高考还可以考两次,这就很科学。所以就将自己的想法感悟写进了文章里,那为什么这篇文章能获得特等奖呢?宁波中学语文组组长、作文决赛辅导教练李克刚是这样评价的,周羽蝶的文章具备了特等奖文章所必备的思辨意识、大我意识和前瞻意识。
同学和老师她是个怎样的学生?周羽蝶的作文写得那么赞,自然就是受书的影响了。她很喜欢阅读,她的大部分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了,初中时最爱龙应台,现在喜欢的是刘慈欣。而且她不仅喜欢阅读文学类的图书,还喜欢看一些科幻小说。她的父母也一直非常支持她的阅读,从来不会限制她买书,也不会限制她选择什么样的书。
她还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子,会思考,现在的她觉得龙应台的很多观点有偏颇,比如讲女权的,就不是很赞同。现在到了高中,尤其是现在的高三,羽蝶也依然坚持看书,不过除了看书,她还喜欢钢笔画和雕刻。
在同学和老师眼里,羽蝶是那种看起来温柔似水,但思辨能力极强的人。
她的班主任孙淑萌老师说:“我是教化学的,她每次问我问题,都感觉不是为了问一道题,最后都能总结出一个类型的题目来。”
她的语文老师严雨清也说:“她是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女孩子。我有读她校报上发表的文章,比方说对一些唐诗宋词的理解,我也非常受益呢!她非常擅于感知生活的细节,而且非常擅长将抽象的思维转换为凝练干净的文字。”
她的同学说:“她总是用犀利的眼光看待问题。”
也许有同学还不是很了解“叶圣陶杯”这类作文大赛的威力有多大,据了解,参加作文大赛获奖的同学们,除了获奖之外,还将获得特别的“优惠”。按照政策,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均获得了数十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测测试推荐资格。如北京大学,就非常欢迎这样的文学特长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及以上获奖选手享有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37所大赛协作高校任意一所年自主选拔测试推荐资格。考生一旦通过初审、并获取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就会拿到有10-60分的优惠,甚至一本线上被名校录取。按照趋势,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比例将日趋增大。今年,宁波中学在这次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除了周羽蝶,还有12位同学也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等名次,还有三位同学取得了北大自主招生的推荐资格。
除了叶圣陶杯,宁中还有四位同学参加并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的二、三等奖。他们分别是:黄家轩、赵佳晨、赵之洲、徐晨广。
黄家轩,是宁中时评社社长,他在新闻与时评写作方面轻车熟路,被老师们誉为“宁中第一杆笔”。赵佳晨,她享受信笔写记的感觉,生活里边边角角的趣味,点点滴滴的酸酸涩涩都是她源头的活水。赵之洲,一个好阅读的人,无论在哪里,他都会抽出随带的书本;徐晨广喜欢记录,他说:“记忆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唯有遗留文字可供怀念”。很高兴看到宁中学子们今年取得出色的成绩,回顾去年,那还是我校学生第一次参加“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冬季决赛,大赛共有12名同学获得决赛资格,10位同学选择参加现场角逐和海南采风活动。在决赛中,宁中学子斩获佳绩,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四名。
由于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在历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创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写作大赛等大赛中均成绩突出。
恭喜同学们获得如此好的成绩,也希望往后能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戴着镣铐的舞
我们身上背负着镣铐。教育是为达到春风化雨、融会贯通的境界。塑造一个人时,它就在他的骨架上填补血肉,给他筚路蓝缕的勇气,给他玉汝于成的决心。“教”是为了成人、立人,而不仅仅是为升学、应试。走出象牙塔,也能求得新的海阔天空,才是谓“不需教”。可横亘在我们眼前、难以撼动的是——标准答案。在现行教育下,升学率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