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按:本文写于5年前的今天,记述的是一段友朋往事,值此岁末深寒,或宜怀旧。作者系家山前辈,当年在清江与苏家桥并称为“二苏”。经征得同意,略作删节后编发。
文
苏幕遮
一
这个早晨,独自坐在老野海口寓所的书房。虽是他自己购置的房子,在我看来总是寄居天涯。但此心安处是吾乡,面朝大海,海阔天空,这样一个居所遂又让我私心羡慕不已。
清晨静寂,趺坐胡乱翻书,心虽静又渺远。老野尚在睡中,他习惯晚睡,上午一般9时起床。况昨晚又聊得太晚。
老野多年如故,总好一口老酒。几乎每次打电话,问及,大约都说我们正在饮酒.他不说喝总说饮。这会使我想起20多年前,第一次在利川聚,那样的温馨和友情。千里迢迢到得这个山中小城时,已是傍晚,在一家旅舍住下,然后给这班尚未谋面的朋友电话,老野说:我们正在饮酒。
那晚那一干友人正在野夫邻坟庵里围炉煮酒,时计有老野、顾影、方舟、雪村、陈痕、冰河、二龙、醉河等。正是“爱君方弱冠,为赋少年行”的年月。这一份友情,许多年了延续至今,我曾拟过一个题目:“二十三年忆剥枣”,拟写少年行状,却每每辍笔,觉万千言语,不能尽写。记得那时我们附庸风雅,我自拟斋名为“萍浪轩”,取萍踪浪迹之意,野夫是“邻坟庵”,其小楼畔院子里正有一坟丘;还有顾影,似是“居非易堂”;巴山氏为“糊涂堂”,等等。20余年过去,物非昨、人依旧,往事可堪回首?
而昨夜,却只二人。另一位寄居野夫处的朋友李扬,躲在一边码字。老野斟一杯寡酒慢慢啜饮,是不知是存了多久的村酿二锅头。我斜倚沙发半睁着眼睛,二人神游,不知夜深,直到凌晨3时许才迷迷糊糊睡去。
尽管晚睡,我照例清晨6时就醒来。过了一会李扬也起来,他去跑步。他昨日比我先到一个小时,因未衔接好,野夫刚把他从飞机场接回家又跑一趟机场接我。
李扬要在这里呆一个月,他说主要工作是写剧本,为稻粱谋。好像是写一个年前上海的枪战片。这个李扬自编自导过一些作品,比如《盲井》,在海外获得若干奖,其中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这个节,张艺谋《英雄》铩羽,《盲井》却意外捧杯,算不算意外呢?也许不是,许多大片,大腕手笔,却一味胡编滥造,迎合、媚俗。——当然,我也并非是想抬高《盲井》,就是什么空前绝后了。
王宝强现在火了,李扬说,他把王领进门,后又推荐给冯小刚;王宝强不错,朴实亦知感恩,春节都会给他拜年。
扳着指头数,李扬也算是成绩斐然了,其实依旧籍籍无名,比起那些时拍贺年大片的腕们,人们免不了:李扬,谁啊?我虽是初识,却忍不住唠叨,不仅因为是老野的朋友,好像老野的朋友也就是朋友了。实际上是这个人感觉不错,旅德15年,客居海外,坎坷浮沉,仍持有一份真诚而不虚骄。我们聊得投机,政治、民主,还有人物之类,比如毛泽东、华盛顿,聊德国选举、美国制度,以及中国秦汉以降的帝国体制,等等,似乎很有些所见略同。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大约就是此时情境罢。李扬几十岁的人了眼睛深处依然藏有少年的纯真,我对老野说,这个人还行,老野说当然。至于我们常常知道的别的一些什么人,人五人六的,即使身居高位或者名流大腕,也不过浮渣烂肉,懒得理他。
李扬在海南另一个任务是减肥。他说此前在台湾住了两月,那个岛上吃得太好了,现在除了写一个剧本,还须减5公斤肥肉。其实李扬不说玉树临风,也还有款有形,较之有些尖嘴缩腮獐头鼠目之名流强老鼻子啦。呵呵,相信他能如愿,因为这也是我的“理想”之一。
老野说李扬有“三盲”,《盲山》播了,还有《盲流》与《盲井》一样,也是被禁的命运。所以为生计虑,得弄一些能迎合口味的东西。突然想到,倾注心血的作品因为揭露批判现实,无法面世,而忽悠、粉饰、媚俗,却能盛嚣尘上,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荒诞无奈和悲哀。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说话间野夫也就起来了,他张罗着做早餐——煮水饺。野夫说他一般都不吃早餐,李扬也没怎么吃,结果大部分被我干掉。我一会儿去三亚,中餐不知何时,且先填饱肚子。
早餐后,李扬去买日用品买水果,野夫开车送我去车站,在路上我们还谈到一些事,比如他对高层或深喉的了解或接触。还说及一个神秘人物。老野说经易中天引荐跟这个人认识,之后传来评语,说野夫内心纯净得像个孩童。
在车站执手揖别,想起世事无常,难以把握,白云苍狗,岁月苍茫。想起古风高谊这些字眼,不由起了些莫名的感动、感慨。
二
1月5日,这个年度最冷的月份,从武汉出发的时候,暴雪弥漫了通往机场的高速路。我向南方飞去,到了厦门,终于将寒冷撇在了身后。坐在酒店大堂,忽然接到白鹤打来电话,他问我在哪里,我说在厦门,过两天去海南。
老野在海口买了一套公寓房,在大理也有一个四合院。平时在大理,一年内最冷的季节则去海口住两三个月。老野说一定要到海口来住两天,大家一起喝酒。说剥枣老弟兄白鹤、醉河,朱川都在海南。想了一下,除去老野,一年总有来去武汉的机会,余则相忘于江湖,俱快20年没见了。人生如梦,转眼白马过隙,但愿白头江湖,仍然旧时容颜吧。
从厦门去海口已是数日后。在厦门机场给老野打电话,他告诉我一个意外之喜,那本散文随笔集《尘世挽歌》,在海峡那边岛上以《江上的母亲》为题出版,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且是首次大陆作家在台出版作品获奖。台北国际书展是每年春季由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专业性出版品展览会,至此已举办了18届,是亚洲第一大,仅次于德国法兰克福、意大利波隆纳、美国BEA等世界三大书展的世界第四大国际图书专业展览。
一个半小时后,到海口机场,海口这天可能是最冷的天气了,看见有人还穿着羊毛衫。真是时令不好,寒冷也逐人啊!边去取行李边给野夫打电话,他说你等我半个小时,我刚把李扬接回家,现在正去银行取钱,马上过来。
老野在海口的房子约平米,四个房间几乎都摆满了书籍,陆陆续续把这些年的藏书都搬到这来了。稍事休息,野夫遂给白鹤等人打电话,晚上去海边吃海鲜,约6点,我和野夫、李扬,还有一个梁姓朋友,是成都诗人李亚伟的表弟,他在这里和老野合写剧本。
我们到海边船上的时候,白鹤已经先到了,接着朱川、醉河也一起到了。和醉河的最后一次相见,大约是他从监狱里出来。那时他受牵连入狱,算是池鱼之殃,罹有关方面宁滥勿缺之祸。记得当年,他正从海南回利川过年,被从老家秘密带至武汉,关了三个月,澄清了没他什么事又放了出来。还记得他进去时一只金表和派克钢笔等随身小物件被登记收缴,出来时找狱方索要,回答说,一时找不到,那你先不忙出去,等我们找找看,醉河一听连连摆手说算了不要了,片刻也不想多呆,赶快逃跑。此刻相见,说及当初自然是一番感慨唏嘘。
饭后大家一起回到野夫寓所,老野自然担起主人角色,给大家泡茶,大家随意聊天。过了会儿忽然不见了老野,醉河说,是不是睡觉了,白鹤说今天他没喝多啊?李扬说写获奖感言去了吧。去书房一看果真在上网。我便找出相机给他来了一张,说这可是老野获奖后写获奖感言唯一一张照片,将来这家伙成大名了可以拿出来拍卖高价的。呵呵,何谓预见性何谓未雨绸缪,这就是啊。
正在这里得意,老野又溜达出来问李扬伊妹儿发了没?说台北最新消息,龙应台被PK下去了,非小说类另外2本是王鼎钧的《文学江湖》、蓝佩嘉《跨国灰姑娘》;小说类是张爱玲《小团圆》、甘耀明《杀鬼》、陈淑瑶《流水帐》。李扬听了即又上网证实并重发邮件。
之后又开始讨论去台北参加颁奖的问题。27日颁奖,现在已经是11日,且不说能否被允许出境,即使能,办出境手续时间也是问题。还有领奖要不要致辞,如何说,恐怕两边都不讨好。结论是无所谓,出不去领奖反而更省心。几个人又开始计算奖金,钱这王八蛋可是好东西,盘算着如何让老野放血请客,结果一算大失所望,10万台币,折合人民币3万元不到,不肥啊,如果是欧元或是美元哪怕是人民币也还过得去啊。大伙一通瞎聊,到10时许,方渐次散去。这时的我自然不会想到10余天后,会突然收到老野在台北的消息。
三
老野书房书不少,让我眼热,随便翻看,顺手拿起的一本是李更的《绑赴文坛》,翻了数十页,蓦想起就抬头看窗外的大海。书房面朝大海,遂又想起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时令依旧深冬,虽然南方温暖,但我孤陋,不知道是不是有花开;至于北国,自然是严寒,花开的消息还在遥远的地方徘徊。
想起海子还有一首《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在这样的季节,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内心触动莫名其妙想起海子,想起这样忧伤的诗句?
也许,还存另外一些念头:我始终坚持,一定要在心底深处保留一块净地,或者禁地。那是我们的精神领地,不管这世界如何流俗如何喧嚣浮躁,我们应该在内心昂起高贵的头颅,守住良知和是非正义。
昨夜和野夫聊了很多。相交20数年,在山中,在武大,每回旅途往返,因为有这样一个朋友,总会绕道寻访,盘桓数日。那时常能抵足而眠竟夜长谈,现在难得了。
我们聊彼此、聊朋友、时局,俱中肯而理性。我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脸皮很薄,玩笑说如果官场考语,这恐怕是影响我进步最致命的不足;现在虽然厚了许多,但也还没厚到行走江湖,自由来去的火候。这些年虽然早已惯了随和与世故,内心却总是孤寂,难以为人道。与周围也言笑晏晏,而真正与之交谈说话的人却不多,细数交往寥寥二三子而已。老野说,是的,也许别人难以走入你的内心。其实并不是难以走入,已经如此和光同尘了,不要傲态总要有傲骨,无须再弃守心底深处的唯一吧?
问了野夫之后的计划,羡慕他很充实。首先要完成三联和他约稿出的一本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是在四川罗江写的那些社会调查,有些篇目已经见诸媒体。还计划写一本可以传世的长篇小说,不是《父亲的战争》那种,这本长篇改编成电视剧在几个台热播了,他自己却不满意。野夫说下面想写的是真正可以传世的东西,至于能否出版不去考虑。
罗江算是野夫传奇生涯的另一个佐证。汶川地震前后,他在四川德阳罗江县做乡村社会问题调查,欲写《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一些篇什如《治小县若统大国》、《废墟上的民主梦》、《余震绵延的大地》,曾在网上流传,并在《天涯》杂志发表,有的获中国散文学会优秀散文奖。地震后,在当地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罗江县募集约万现金,成立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并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电视短剧介绍灾区实况,影片在县电视台播出,据说又在8杭州国际传媒大会获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说及罗江,他很有感情,罗江把他当上宾,不仅与当地政要交好,安排宾馆,配有专车,还能列席常委会。他说自己除了社会调查写书以外,也想真正为这块土地做一点事情。
至于剥枣诗社,野夫说,多年过去,能够坚持读书思考的也仅寥寥数人了,比如他自己,苏家桥和我。我心道其实惭愧,真正撑门面严格说来也就老野一人,我和家桥或懒散、身不由己,或消极遁世,尤其是我,不提也罢。
枣园中,老野的诗词文章我一直很服气,正如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授予其汉语贡献奖时说:“野夫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延续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纪的今天愈发珍贵”;“在汉语、文体、历史与情感之间,找到了最稳固的平衡点”。家桥是另一个让我服气的朋友,不仅诗词文章功底深厚,读书之淹博、思考之深刻也是我远不及,更让我心仪是其为人处世,隐有魏晋之风,单位琐事,世俗名利对他来说皆如白云掠空、轻风拂耳。“是的,要学会”,这是当初剥枣最早的合集题名,但学不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各有各自的生存状态。好在只要能坚持要坚持的。
还谈到许多共同的朋友、熟识的故人,以及各自的遭际,阿西、方舟、李斯、蜀鄂、作旭、苏家桥、金威、李杰、小囡、田边、晓燕、随缘、罗时汉、陈应松、易中天、王继、梓夫、谷未黄、熊召政、龙文采、朵儿、畅畅、莲、名子、小雅、梦镜、新疆、惠、跃凤、莉华、作旭、卫红、毕旻、陈军、雪村、夏天、兰胜、灵子、葵花、朱川、醉河、耕夫、曾光、冰儿、白鹤、老巴、小明、如烟、杀手、李如波、倾城、花溅酒、如梦如烟……等等,每个人都有故事。
谈到人性,谈到卧底和告密政治,章诒和的书,冯亦代和黄苗子,以及我们身边打小报告者和卖身投靠的小人。自然也说及一些敏感的话题,他说我的原则是不参加任何组织,因为清楚自己就是一个浪子,天性独立自由,不适合搞任何政治;对你这个体制有意见我就要说,我单打独斗做一个独行侠,你不让我说那是你的事情,你尽可以祭起专制的咒语,比如儒以文乱法,但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好一些,人类总有普世的价值,大家都生活在阳光下。我突然想起,相交这么多年,一些朋友在世俗中沉浮,露草瀼瀼泥涂浑浑,交情多渐渐淡了,而与老野却不是,大约就是因了这么一份坚持和真性情吧!
还说了写什么呢?如今想起,也许是,人性幽暗,当不得真亦作不得假;人性应也有闪光处。而我,既然不能做斗士就做隐士,做不了隐士呢?做陶不得且读陶吧。
长谈竟夜,东方之既未白,那就睡觉罢。洗澡去、睡觉去、吃茶去,确乎俱近禅意俱是禅语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