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4月25日下午,汉滨区鼓楼小学举行第五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本期活动由教导主任张蕾主讲,主题为《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龙应台《目送》有感。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敬请赏析。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张蕾
龙应台的大名,我早有耳闻,或许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位母亲,所以在书城曾翻过《亲爱的安德烈》,后来又买了《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感受到一位作家母亲对儿子的爱。接触到《目送》这本书,已经是去年暑假的尾声,每年那时,都是我最“郁闷”的时刻——开学的日子近在眼前,忙碌的生活又要开始。特别是去年暑假,一个闺蜜的母亲患癌离世,另一个闺蜜的父亲风湿性关节炎折磨的夜不能寐,看到他们,想到自己,心情可谓既压抑又浮躁。偶读《目送》,心绪渐渐平静。
《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在这本书中,龙应台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细细品读每一章节,从《目送》开始。《目送》是本书的开篇点题之作。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看她送华安第一次上小学时,“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小时候孩子对母亲那么依恋,可是后来华安上了大学,“即使同路,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我慢慢读着她的无奈与落寞,想着小时候自己和母亲,又想到儿子和我。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这本《目送》,我前前后后翻了几个周,有时候是有阳光的午后,在楼顶,读《目送》,跟她一同感受人生的欣喜与失落,到淡然,看她的爱情,她的寂寞;有时候是在下雨的晚上,听着雨滴敲击玻璃的声音,读《目送》,读她的寻找和忧郁,读她的懂得与珍惜,合上书,我又常常反省自己,我做的,远不及龙应台那样好。她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对待父母的温柔与关心,我差她千倍万倍,她给母亲涂指甲油,哄母亲开心,扶父亲走路,给父亲洗脸,擦眼屎,对父母像宠爱着,关怀着,面临生死,我肯定也不能像她一样坦然,龙应台,从我的榜样升级成我的偶像。
然而,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
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回想自己三十多年来那些由无数次目送和无数个背影构成的深深地缘分,才看到了自己的疏忽和幼稚。所幸的是,大多数我都有回望也渴望着对方的回应:哪怕一个眼神,一次挥手,一个电话,一次看望,以至于让遗憾少一些。小时候每次上学时,妈妈一直站在大门口目送我的身影消失在路的拐角;每次回头,妈妈都还在原地望着我;工作后先要去山区支教一年,大姨把我送到镇子上,目送着我和同伴坐着“轰隆隆”的拖拉机绕过凹凸不平的山路,我回头大喊:“大姨,回去吧”的时候,我看到她分明在擦眼泪。再大些,每一届学生的毕业,我目送他们领取录取通知书离开母校,孩子们在我的祝福中与我渐行渐远,虽有伤感却也让我感到了身为人师的幸福;儿子上学了,每次我都要在校门口目送着他上楼。原来他总要回过头向我挥挥手,最近这小子居然已经不回头了,让我很是失落;近几年,亲人的离去、同学父母的离去接二连三的让我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痛,每一次,我都在伤心中目送他们走向世界的另一端。
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正如我们的骨肉至亲,时间易老,亲情不变。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于是,当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
我也不想写一些很酸的话,但是,这本书真的是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读,回味,和思量。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也不清楚会有多少人明白那些被我们忽视掉的目送背后隐含着的难以言说的爱与忧愁,但我已经明白,真的,如果你曾转过身去与那双眼睛相对,你会明白,那些目光,你无法承受——我们都无法承受。而目送,则成了爱最惨烈的割舍,成了最无法言说的忧愁。
整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写自己,写生活,写自己的生活;写他人,写生活,写他人的生活。她也有写到历史,不过不是宏观的,也不是伟人的,而是一些最为平凡的人和他们的历史。生活化的哲学和哲学化的生活,尽皆在此。
而本书的另一特色在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幅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龙应台女士亲自拍下的,平淡朴实,却感人至深。其内容皆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但是,毫无疑问,它为本书增色不少。
总而言之,这本书讲了太多的感动与平淡的无法言说的情绪。尽管有些零碎,但也许正是在这些零碎的平凡与琐事中,一个人才更容易认清生活的本真与幸福的真谛。这本《目送》是一个契机,它会告诉你,原来爱,亲情,生活,就是这样的。读过你就知道。
原谅我最后多余的话:好好爱你的父亲母亲,别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好好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宇宙这么大,我们这么渺小,天知道我们彼此的相遇有多幸运。也许这无关今天我谈到的主题,但这毕竟是生活——会有爱,会有忧愁,也会有数不清的目送。别总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经历太多的目送,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对的脸,和脸上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