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旧中国处于列强的侵略以及内部的腐朽动乱之中,实乃危急存亡之秋。这时,一群有理想的革命人士站了出来,他们致力于团结人民、拯救国家,为此提出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口号。
他们号召、激励着全球范围内的华人团结一致,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而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炎黄子孙这一身份认同彻底扎根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中,我们以此为豪,更是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更好地建设祖国。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有些人可能并非是炎黄二帝“纯正”的后代子孙。因为古代很多朝代都处于民族融合的局势之下,大部分朝代也秉持着“兼收并存、求同存异”的态度,欢迎着其他民族加入到华夏的大家庭之中。
这些外来的民族经过不断调整,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为了方便,他们也选择将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字姓氏,在这过程中也是不断地互相融合、繁衍。
就比如“安”姓的祖先中,就有一支是来自安息国的子民,也就是古代时的“波斯”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提升一些知识。
安姓的起源
安姓,在宋代所列的《百家姓》中排名第79位,与其他姓氏相同的是,安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复杂且悠久的历程不过,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却发现了有意思的一幕。
安姓虽然是个很古老的姓氏,但在大部分时期中,安姓人都不是中原地区的本土居民。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相关内容可知,唐朝时期的中亚地区有着“昭武九姓”,其中的“安国”人以安为氏留居在中原。
而后,他们逐渐演化为安姓。类似的,在唐朝友好的民族政策之下,还有不少当时的外族人来到中原生活、经商,学习,如鲜卑族中的安迟氏族、回鹘人、奚族人。
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以“安”为汉姓,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之中。到了元朝前后,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的后裔,也将安作为自己的汉姓,明朝时苏禄国人也有一部分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为安氏。
清朝时,康熙帝将来自沙俄的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扣留,不许他们返回俄国,将他们的姓氏改为安,意为“安卫大清”。而在这些来到中原生活的外族人之中,还有一批是来自安息国的子民。
安息国,原名为帕提亚帝国(当时汉朝称呼其为“安息”可能是城市梅尔夫的希腊语发音,也可能是安息国第一代国王阿尔沙克的音译)。安息国曾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合称“亚欧四大强国”。
它是多年建立在伊朗高原的国家,因伊朗在古代被称为波斯,所以安息国人也是波斯人的一员。那么,既然安息国如此强大,为何还会有许多子民有组织地来到唐朝生活定居呢?
远道而来的波斯后裔
根据考证,最早报告安息国情况的是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张骞,此时安息国已经建国多年,国力也比较强大,而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也描述了汉朝当时对安息国的了解:
“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彊,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根据“后来安息国国王派遣使者来访汉武帝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汉与安息国从此时便开始了交流和贸易往来。到了汉恒帝时期,安息国太子安清并应继承王位,但他厌恶人世间的政治。
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则选择了出家为僧,游历周边国家、传播佛学。后来,他来到中国定居在此,并以安清(字世高)的姓名生活。
对于高清的记载,只能说明他是一人来到中原生活,并非带着子民迁徙。直到唐朝贞观时期,一些书籍上才有了,大批安息国人来华定居的记载。
至于安息国人,为何选择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来到中原,可能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而安息国却走向衰败有着关系,毕竟李世民奉行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都是十分开明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时就曾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安息国的贵族安腓汗可能也听闻了,唐朝的繁荣以及友好,便带着儿子安附国以及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
唐太宗对此很高兴,将他们就近安置在四川一带,并封赏了他们父子,虽然没有提到赐姓一说,但其后代都以国名“安”(帕提亚帝国的音译)为汉姓。
历史上的“安”姓名人
说到历史上的安姓人物,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禄山。但他其实本姓康,是“昭武九国”中的康国后代,后来随继父改姓“安”。
青年时,安禄山投奔唐朝,成为为张守珪的部将和义子。而后凭借着骁勇善战被唐玄宗知晓,成为了唐朝的权臣,并在后来发动“安史之乱”。
这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战争,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也使得我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除了安禄山之外,历史上的安姓还有许多良将名臣,比如: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工匠名叫安民,擅长雕刻石碑,许多名人都以请安民雕刻为荣。当时,奸臣蔡京下令各地雕刻《元党籍碑》,安民雕刻完得知是蔡京的命令,便拒绝署名,连酬金也不要。
这种不畏权贵的精神被世人称赞!唐代时,太子李旦被诬告谋反,武则天十分恼怒。官员安金藏为证明李旦清白,当着众人说,“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当即拿起佩刀自杀,武则天因此不再怀疑李旦。
五代时后晋有一节度使名叫安重荣,在后晋皇帝石敬瑭降契丹,并自称皇帝之后,安重荣十分羞耻和恼怒,遂起兵讨伐石敬瑭,第二年因战败而身亡。
清光绪年间的进士安维峻,曾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一时间内各地有志之士都声讨李鸿章的做法,但而后安维峻因直言劝谏被革职。
因此,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看出,拥有“安”姓氏的人,祖上可能并不是中原的“炎黄”,很有可能是来自“波斯”安息国的子民。只是,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已经和其余姓氏没有什么区别。
在历史上,安姓人民同样也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也验证了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