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里江山到梵高星空,他把中西艺术聊成同

发现生活之美分享生活之美

人人都是生活家

关于艺术,我们随随便便都能聊上几句:“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没来参展真太可惜了!”“18岁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王希孟真天才少年啊!”“所以,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不是我们对这些高大上的艺术家越了解,说起他们的八卦轶事就像在说某个邻居家的大兄弟,就代表我们站得离艺术越近?恐怕……还真是丰子恺(-)画家、文学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说过:“有一类艺术家,我们要理解他的作品,先须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不能离开了其人生而仅看其作品……梵高的作品,都是其热狂的全生涯中的苦恼、忧愁、愤激、铭感、欢喜、活悦的发现,都是热血所染成的人生记录。换言之,在梵高,生活是作品的说明文”。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年—年)看来,对于梵高这类燃烧生命去创作艺术的人,了解他的轶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来说简直至关重要!更何况,不管从哪个点切入,八卦也好,猎奇也罢,哪怕只是为了增加谈资,亲近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开端。只是,我们决不能止步于此!那些我们出于兴趣而了解到的点点滴滴,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框架把它们关联起来,就会像一把散珠子,串不成一条完整的项链。《认识绘画》中登载的梵高《星空》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千里江山图》和《星空》哪幅画更厉害呢?”你会不会大手一挥告诉他说:“宝贝,它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没法比较。它们之间压根儿没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从不那么严肃、晦涩的角度去诠释艺术等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用简单粗暴接地气的方式去消弭那种不太友好的隔阂感。但一味娱乐化、通俗化,又必然会使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在嘻嘻哈哈当中被忽略掉。在这两个问题的平衡上,丰子恺是做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一位。你甚至可以认为,现在常见的以朋友式聊天、非专家视角解读艺术的做法,就源于以丰子恺为代表的一批民国艺术教育家们。它们有趣,但绝不止步于有趣,它们一定要你知道:“美在哪里?怎么个美法?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就是美的?”你可能也会反问:“我为什么非要知道这些?”丰子恺在《认识绘画》中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作答: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要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后拿这真和美来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陶冶”。对于对艺术感兴趣、却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多数人来说,为自己的艺术格局搭建起大框架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我们从丰子恺先生的众多文章中选编入《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的考量标准。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5本以《认识绘画》为例,书中不仅讲了绘画的入门知识,更有美术与文学之间的跨领域对照,以及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横向对比。丰子恺充满艺术自信地提出“中国美术优胜于西洋美术”,这与我们现在普遍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ly/10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