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读过的书,如花盛开心田

上了些年纪还在一字一句一页一页读书的人恐怕大都有个体会,读书是“痛痛痛”且极易催眠的事!不管是早上八点起正经危坐决定把宝贵的半天用来吸收一本又厚又难的理论书里的精华,还是下班后在摇摇晃晃的地铁上与拥挤人潮为伍为了消磨时间但又不想看爱奇艺的傻白甜自制剧而手持一册小说,又或在晚上临睡前良心发现一定要读点什么才能对得起这毫无人生浓度但已然无法挽回的一天,都发现自己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一天一口气死嗑一本书甚至N本书到底。因为,每次阅读不超过两小时就会怀疑自己现在在哪里、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为什么看书、为什么在看这本书、刚才到底看了些什么、还记得些什么?呆立片刻,取来刚才做读书笔记的小本本细瞧,看到自己仍然是摘抄的多,思考的少,普世皆用的康奈尔笔记法仍需操练才能在笔下生根。每本读完也写一篇读后感,但仍大多是些极为粗糙的观感,“嘿告诉你我今儿个看了本特有意思的书,说的吧一个人怎么怎么的,后来又怎么怎么的,故事讲完了,我觉着挺有意思的。”学不来书评家那对书本和作者的天花乱坠精妙点睛之评、百转千回悬念吸引之术。虽然如此,相比每年在财新、中读、FT等APP里轻飘飘缴纳的几百元“智商税”,一年一度的“双十二”重金购置重如泰山的书籍每天在书架上无声抗议:你该看书了!看我看我看我……自己买的书,再难也得吃下。年在各种时间场合以各种姿势啃完了以下书籍,但年度购书永远还有二三十本没看或拆封但没勇气看完。看书还容易挑肥捡瘦,尽先拿短的薄的容易消化的文学类和画画儿类下手,大部头的历史、枯燥的哲学、充满数据分析的经管社科硬货则尽量往后,拖到最后也就往往没看。看书时多是混杂着看,较少按种类或主题集中阅读——除非某一作者太有风格特色,或者某一主题太过让人沉迷。年末打扫战场,分分类,还是小说、散文、历史当家,其他的似乎胃口缺缺。或许,平时为了工作而看的那些一批批主题鲜明的图书,无论是自己花钱买的还是在图书馆借阅的,都不能叫作“阅读”,因而业余时的“阅读”反而从软不从硬了。准备年度购买书单的时候,以《新京报》书评周刊为基础,再辅以其他素喜之出版社作参考。虽然大多是看了几句话书评决定是否购买,有时确会有平平之作,但按照直觉,大部分都没有让我失望。各类书单深似大洋,但自己的挑选总会有所有偏爱。人总是“眼大胃小”,一年区区几十本书看似容易达成,实则耗费海量时间精力。即便如此,也无法尽览当年或去年出版的好书冰山之一角。再加上自己理解能力愚钝、记忆快速无情消褪,书本对大脑操课和心灵成长的滋养也常常时过境迁,难以久留。一年到头,最后也只剩一些透明半透明蒸腾起来的不为人道的东西——那些自由不羁的灵魂,表达着最灿烂的情感,却说着最质朴真实的话言,点醒我思考能力之外又意料之中的道理,虽可以繁复至极但亦能化为无形。在孤独中它们与你同行,在低沉中它们点亮心门,在绝望时它们示意转机,在沮丧时它们带你超越现实。那么多的小故事、小场景、小心情、小道理,不知道掩藏在大脑回路哪个角落,在某个偶尔抬头观望天上云彩和倾听地下落叶的时刻,忽然经着某一通感的路径,花开重现,怒放心底。这份阅读书单排列数字以阅读时间先后为序或平时已读未记最终添上。年共读完84本。小说《豹变》,木心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影射了他的一生心路历程。《无止境逃离》复原了一辆集装箱卡车的偷渡客和少年蛇头如何分别死在去往“幸福”路上的前因后果。《奇点遗民》作为科幻小说集最令人深省的故事是西方“盗猎者”窃取原住民结绳记事的手法用于DNA形状模拟,最终后者失去了一切。《白轮船》,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命运的暗示,北部的大自然、永恒的童心撞击丑恶的社会现实迸溅出深沉的悲剧。《失明症漫记》,所有的人都没有名字,人类离野蛮只差一场流行病——简单的人物关系、缓厚推开的情节,时不时镶嵌着作者抽离出小说的哲思型议论,常常长达几页纸没有句号没有另起一段没有引号,萨拉马戈的作品令人望而生畏。但我从《大象旅行记》开始,食髓知味,一口气接下去读了他的《双生》、《所有的名字》、《石筏》等,觉得这道大餐特别对我胃口,读来就像老师上课途中常常敲黑板讲重点,又或似一盘蛋炒饭,饭是故事蛋是哲思。《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一个波兰传统村庄的灵幻故事,在故事中上帝也是一个有感情有欲望的人,故事中最纯洁的那个小姑娘走出村庄界限,被德国兵和苏联兵轮番欺辱,隐喻了二战期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双重压迫的悲惨命运。《敦煌》,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构建一个可能解释历史的故事,但无论故事内外,我们其实都无处可去,只有灵魂有机会得到安放,所以莫高窟的经卷能历经千年而不断延续,而那些当年书写它、运送它、藏匿它、掠夺它的人们,无不跟随自己的命运走向终点。散文《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其实南方人汪曾祺也是极为懂得北国饮食的,光是蒙古包的穆斯林主人宰羊不会有一滴血流到地上、清水煮羊肉后用小刀一块块割了吃再佐以奶茶这样的观感,他就在不同的文章里重复了好多遍。今年国庆,我们一家去了父亲40年前学习生活过的宣化炮兵学院旧址探访,故地仍存,但建筑已经物是人非。随后去坝上,忽然体会到了汪曾祺面对辽原的乌云滚滚和金针似海时那份难以名状的清警和渺茫。在沽源县吃了筋道滑润的筱面窝窝之后,回家自己网购面粉加热水揉面一小条一小条卷之竖之于蒸笼,虽仍失之于面片过厚,达不到饭店效果,但也算是自我安慰——身体上是如假包换的南方人,胃却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无论是馒头包子面条火烧大饼煎饼都能填饱我,不管是羊肉羊杂羊蝎子牛肉驴肉大盘鸡涮火锅炖豆腐都不挑。《穷中谈吃》,台湾的舒国治写的尽是些家常饭菜,没想到有人和我一样喜欢吃凉了之后的水饺,还能狡辩得头头是道。从《穷中谈吃》到《门外汉的京都》、《理想的下午》、《流浪集》等,作者一辈子不购置家产、不爱上班、不拘泥于一地,全世界浪荡了几十年,看风景、吃东西,告诉世间人要做自己,社会反过来会养着你。我理解这个“自己”得够高蹈才有人养……读库出的《佐野洋子》小到可以装到衣服口袋里,书同人名,这个画了《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的日本女作家,心灵像她爱穿的白衬衫和牛仔裤那样阳光灿烂,还和舒国治一样把爱睡懒觉说得那么理直气壮。作为一个中老年女性,仍然能为了泡一个传闻中的温泉,摸黑自己开车到偏远的黑呼呼脏呼呼的没有人烟的地方脱光衣服摸着石头下去泡澡,回来后发现自己遍体鳞伤青一块紫一块,却仍然非常高兴。此等心境真可与古中国那趁兴而来又趁兴复归的夜航人比拟了。她写的这本畅销全球的绘本曾经把我看哭,去年给孩子班上的小朋友讲绘本,自己在家练习时,边讲边哽咽,就像读另一世界经典绘本《爱心树》时那样。《今天》像《夜故事》版的《读者文摘》,但比后者高几个段位,它提供的都是真人真事,并且除了励志也讲反面教材,有人把它当作学生作文指导用书,有点本末倒置。诗歌今年没读几本诗集,读过的里边好诗也寥寥。希望新一年能多读点好诗。但是今年读了两本分析古诗的书,一本是叶嘉莹先生写的唐诗分析,一本是流沙河先生写的诗经分析。读他们的书仿佛自己与古人有了心灵的船与桥,终于能知道古诗究竟在表达什么。正确解码后的诗无论是杜甫还是诗三百,我们都能轻易发现自己的中华文化基因,都能认可诗中表达的感情。可是如果没有人做这艘船、做这架桥,即使诗里都是认得的汉字,我们也只能发出“看天书”的感叹,更何况《诗经》这样充满了生僻字的作品。文化断层久矣,没有童子功,极难过这一关,两位先生之所以比其他人见识高,溯源求之,他们都是有童子功,然后又集毕生精力于斯,才能有所成。历史《回望》是金宇澄为父母的传奇一生写的传记,如果想看明白他的《繁花》,这本书作为前传来阅读必不可少,因为能写出传奇故事的人,他必须早已饱览一个能囊括这些人间传奇的更大传奇。他之所以能把年后的上海写活,是因为他深刻理解年之前的上海。《李敖自传》当然不错,用无数小短文串起来的人生回忆颇有古风,有的篇章亦果然字字珠玑,当然也有不怎么那个什么的,但总而言之虽然他自吹自擂但他有资本啊。很多文化人的童年都与北京有关,李敖算一个,林海音也是,就连佐野洋子的童年也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这个城市很神奇,看似俗粗疏落萧然,却能给人热血生猛旷达,不知道那份赋予生命底色的精神营养是从哪里挤出来的,但不会仅仅是从三元牛奶吧。《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讲犹太人在集中营的生活亲历。最大的恶还不在于生命的剥夺,而是集中营通过各种仪式感的东西让受害人自己对自己进行否定,通过对人的侮辱在精神上杀死这个人,“灰色地带”就是那些同是受害者却去欺压比自己更弱势的人的人,从而在人群中实现极为压抑的潜规则。《战后日本经济史》是经济学家讲个人经历,把日本怎么从战后一片废墟变为可以和美国叫板的制造业强国的逻辑讲得很清晰,他有说服力因为他讲的是身边亲历亲闻的故事。感觉比《韩国资本主义》高很多个段位。《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这本书令人叫绝,白修德作为一个上世纪前半叶后期长期在中国一线采访报道的美国记者,他的回忆犹如他的新闻作品一般现场感十足,抗战时期国民党在重庆的宣传官员深夜便秘还在工作这样的桥段举重若轻,不是亲历者谁能写得出来。为什么是共产党而非国民党赢得了人心和战争?他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但仍免不去美国社会及他的上司对他报道倾向的否定,新闻理想有幸时能与时代并肩作战,不幸时却只能背道而驰,个人往往违抗不了大的时势,没有几人可以逆势而为。想看他写的《中国的惊雷》。《冷战》是因为中美冲突加剧,所以看了一些冷战方面的书,了解此前冷战的来龙去脉,该书作者是该领域权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未来往往无法预测,历史往往也无法总结,人们或许可以理解冷战为什么会发动,但到现在也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冷战会在时间那么短、情境那么迅速、没有什么重大导火索的情况下土崩瓦解般结束,即使是当事人也能不知道各种历史事实之间的所有因果,这就是历史的吊诡。《白鸟之歌》,一个大提琴天才的自传,为艺术献身的人往往不屈服于强权,这是为什么音乐家的传记也有普世阅读的价值。他说,音乐和医疗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它们都是在治愈人类。《不锈时光》是拍摄了八十年代女中学生那组照片的摄影家任曙林的传奇人生,不能写文章的健身达人不是好摄影师,一个高干子弟在那个年代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挣钱,只追求自己想要的艺术,放弃了太多东西,人到六十才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那组照片让他火了一把,他这一辈子也不见得会成名,我们也可能看不到这本自传,也不会知道原来就在几十年前,玉渊潭河岸边是种玉米的野草滩,人是可以在北京西山隐居、喝山泉水、住山洞、十几天不下山的。三部《简史》作者的文理学术通贯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对于未来的判断似乎很笃定,但我看类似的作品不能完全打消内心对未来的疑惑,我仍然认为未来不可预测。社科围绕日本老年困境我买了几本书,都讲到老后致贫的主要原因在于,越是高寿,越是多病,医疗等费用水涨船高,退休后收入量少来源少,入不敷出自然要破产、能活也活不下去。一个更大的原因在于,日本渐成主流的独身人士没有亲戚子女的帮助,或者老伴去世只剩鳏寡孤独,只靠社会保障是得不到保障的。“老有所养”虽然现代社会都提倡社会化养老,但各国有各国国情,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行得通的。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养儿防老”仍然有市场。经管《韩国式资本主义》,厚厚一本分析了很久最终的解决办法似乎是无解的;《无现金社会》,这在中国迟早要实现,但没有现金的社会会面对新的问题。没读几本经管类的书,因为书商往往吹的很好,到手了看了很多情况下失望。心理《掌控习惯》,本来没看之前,做运动的习惯还保持得挺好,结果看了之后反而中断了一段时间,这是什么道理?习惯需要方法论,但是又不能太理论化,否则根本执行不下去。对减肥的人来说,运动要易进入,不能吃的东西不买,凡做到这几点,就会向好的方向滑去了。复利很厉害,很多人讲过,但每天复利其实是不易的,前提是你情绪要稳,生物钟要强。《断舍离》或许看一看书名就可以了,书里内容很少,大意就是扔掉堆在家里的“低级”的东西,买少量比自己消费水平高的“好物”,让自己产生“我也可以变得更好”这样的心理暗示,然后自己就真的变得更好了。我觉得如果人有舒国治那样的思想境界,以家徒四壁为荣,那是不需要“好物”来暗示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的,因为消费档次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你现在的“好物”十年之后看或许又成了“低档货”,什么是更好的生活?科普《众病之王:癌症传》厚厚的一大本,能把医学史讲得这么有人文气息深入浅出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在写作前得做了多少功课,理科生照样有强大的文笔。《北极博物笔记》莫名好看,因为作者是我国的实地探险家,所以说得平实易懂图文并茂。印象最深是他说那头著名的死亡的北极熊不是因为气候变化冰山融化没有食物吃而饿死,而是因为衰老而亡。他近距离观察了,所以才有发言权。所以很多时候,环保也不能人云亦云。图片《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有点上当,应该叫世界上最著名最古老的图书馆。我理想中的图书馆不要金壁辉煌,也不一定要大得没边,甚至只是一个类别书籍的图书馆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阳光,要有植物,书要摆的合适易搜索易拿取,更要有舒适的桌椅,静谧的环境。不要像国家图书馆的中文社科阅览室那样,找什么什么没有,明明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lazx.com/xlxw/4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