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孩子脚踝的绳索,还是孩子背部张开的翅膀?
前阵子被这样一条新闻刷了屏:
广州一对父母10年前卖房子供女儿到美国读书,女儿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近期则准备跟美国男友结婚。父母失望到几近崩溃:“我们老了谁照顾!”父亲为劝女儿回国更是以“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
▼
根据新闻中的描述:女儿年高考失利后,父母卖掉平的房子,置换了一套70多平的两房,供女儿去美国念书。年女儿去了美国,学费一年约30万元,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女儿去了美国之后,父母非常想念,跟女儿的沟通只能通过网络,后来女儿在美国读了研究生,父母一直反对女儿交国外的男朋友,希望其毕业后回国。但女儿却不认同。年年底,女儿电话妈妈说要留在国外工作,并要跟国外男友结婚。其中,爸爸态度尤其坚决,一定要让女儿回国,否则就威胁与女儿断绝关系。
两位老人觉得自己不可能去美国生活,如果女儿嫁到美国,等于以后几乎没有机会见面。“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现在的感觉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
对此,网友的评论就炸开了锅。
其中绝大部分都认为孩子既然长大了,父母应该放手,养儿防老的观念似乎要改改了;然而,还是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父母很可怜,毕竟这里是中国,孝顺不能忘。
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妈妈就放手
先说说父母的“插手”和“放手”。
前阵子,乐姐因为班上有些同学已经会骑两轮的自行车了,就一直催着我也教她骑两轮。于是我鼓捣了半天,把她自行车后轮上的两个平衡辅助轮给卸了,带她到公园里试一试。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我顺便还把坐垫放低了一些,乐姐两只脚几乎能完全着地,其实在安全性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当她真正骑上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后,发觉这真是比想象中难多了!
我单手扶着一侧的自行车扶手,鼓励她骑稍快一些,速度快了之后不那么容易倒。
乐姐明显有点害怕,不停地提醒我:“妈妈你不要放手哦!”
我立刻安抚:“妈妈不会放手的,你放心吧!”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在你这么无助害怕的时候,妈妈怎么忍心放手!
什么不放手孩子学不会飞翔之类的理论是针对鸟类来说的,我并不觉得人类的进步要建立在恐惧上。
结果是,那天乐姐并没有学会骑双轮的自行车,不过之后的几天,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在她放学后带她去空地上骑一会。小孩子学东西还是比较快的,没几天,她已经可以在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骑得很稳了。
这个时候,她会提醒我,“妈妈你不要扶我了哦,我可以自己骑的。”
当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放手,我愿意一直陪着她、扶着她,给她安全感,直到她做好准备。直到有一天,她觉得可以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作为妈妈,我也很愿意放手。
你给的究竟是爱,还是控制
或许这就是父母们的两项任务:在孩子还幼小时,给予悉心的照顾和亲密的安全感;但当孩子成长了,要敢于分离。
我们人生的第一次分离是出生,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剪断脐带的那一刻,从原先的合二为一,分离为两个独立个体。但真正的成长,是孩子与母亲实现心理上的分离。
文首那则新闻里的那对父母,就是典型的没有完成分离的父母,他们依旧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从小的生活起居都是我们负责的,大到择校考学,小到衣服鞋子的款式,几乎人生所有的决定都是我们帮ta参谋并决策的,孩子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怎么能够分离呢!?
身边多见的,就是这类给孩子充分爱护,但没有充分自由的父母,事无巨细地照料打点好孩子的一切,但却在孩子该独立的时候,还保持着黏连。
乐妈的一个闺蜜,30多岁,已婚,但至今还是每天都要跟妈妈通好几个电话,吃什么喝什么跟谁玩,都要向妈妈汇报。甚至连脚趾甲,都是要回家让妈妈剪的,因为她妈妈一直觉得,女儿身体韧性不好,很勉强才能够到脚趾头,自己剪的话容易剪到肉。
这样的父母,孩子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孩子,无论多大,都似乎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里是这样描述亲子关系的:“爱的目的不是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他们提供他们蓬勃发展所需的条件。”父母真正的角色是抚育,而非塑造和构建,也就是说,父母是“园丁”,而非“木匠”。
我们不能强求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那种人,否则这种所谓的爱就只是控制。
父母最不该插手的就是婚姻
在婚姻咨询中,因为父母的插手而影响子女感情的不胜枚举。并且在这类案例中似乎也常常有这样一个共性:每当我给来访者一些建议的时候,ta们都会略有迟疑地表示,要回去先跟父母商量一下。
这个时候,我似乎就看出了端倪。作为一个已经成家的中年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并不是跟配偶商量,而是去询问父母。
之前我的一个女来访者,因为丈夫跟自己的妈妈关系不好而分居了,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其实很想跟丈夫沟通和好,但却没法不顾及母亲的感受。她告诉我,从小到大,自己穿什么衣服、扎哪种辫子、交什么朋友、学哪个专业,都是妈妈给拿的主意,唯一一个自己拿主意的就是当时不顾妈妈反对,坚持要跟现任丈夫结婚,可惜婚后感情不好了,所以一直在怀疑,择偶没有听妈妈的,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一段平静自由的婚姻,应该是两个人互相搀扶并摸索着行走,如果其中一方总是听从旁人的指点而改变路线,那还如何步伐一致地结伴同行?
所以,她的丈夫并不仅仅是跟她一个人在过日子,更像是跟一个被父母牵着线的傀儡过日子。这样因为父母的控制而畸形的婚姻,在我们身边实在并不少见。
一个家庭中,父母会老去,孩子会长大,其实关系最紧密的应该是相伴到老的配偶,而非孩子。就像文首的那对老夫妻,女儿长大了独立了,嫁到国外,但父母不仅没有为女儿独立感到高兴,反倒因为跟女儿的分离而痛心疾首。
缺乏界限感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的并不是爱,只会是控制和伤害。
最后,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中的几句话结尾: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其实父母何止是稳固的弓,父母还应该是火箭的助推器,在每个不得不脱落的时刻,用自己的“退场”,去认可孩子拥有自由飞翔的能力。
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比起在任何时候充满控制欲的“抓紧”来说,虽然并不容易,却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分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来源:乐妈心理育儿课(zzxlpsy)
作者:克里斯
6岁女孩乐乐的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挂牌心理咨询师,家庭关系亲子育儿领域讲师,儿童沙盘C级治疗师,壹心理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玫瑰花送你,给我点个赞再走吧!
顺手转发也是极好的~